第(1/3)頁
“快要出來了,哥幾個,加把勁啊!”
大冬天里,幾名光著膀子的炮手正在用力地推著不小心陷入泥坑的炮架,豆大的汗珠從黝黑的臉龐落下,滴落到泥坑之中。
炮架上載著今早剛從博望號炮甲板吊上岸的十五斤炮,這是一門青銅鑄造的寇菲林長炮,倍徑在23左右,重量高達四千多明斤,折合后世度量衡大約有2.5噸重。
為了在陸上運輸重型艦炮,林海之前專門安排營造司制造了炮車。這種炮車分為前車和炮架,兩個部分之間是軟連接,運輸的時候連在一起行走,進入陣地后把前車分離,只用炮架。
之所以要有前車,是因為單獨的炮架很難兼顧射擊和行走兩種工況的使用要求。
射擊時炮架最好是兩輪的,后面帶有撐在地上的尾撐,與兩個輪子一起形成穩固的三角支撐,這樣有利于減小后座。但這種結構在行走時的平衡性卻不好,所以要加上前車構成一個軟連接的四輪車。
炮架與前車的連接方式是把尾撐上的鐵環套在前車的后部,行走時炮口向后,挽具都與前車連接,同時前車還可以裝載彈藥,道路狀況較好時上面還能坐人。
這種西式炮車在明末很少見到應用,但在主要的幾本西法炮學書籍里都有介紹,所以何良燾對其并不陌生。
與東方的炮車相比,西式炮車還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輪子很大,這對行走時的通過性是有好處的。
十五斤炮自重2.5噸,連同全套炮車總重超過4噸,林海讓曹知縣在同安征調了兩百多頭水牛作為挽畜,二十門炮每門分到十頭,多余的是備份。
明代沒有重型挽馬,水牛就是挽力最強的挽畜,而且服從性也較好,除了慢沒啥毛病。好在會友公司艦炮上岸的唯一目的就是攻城,對機動性的要求并不高。
除了兩個五人炮組之外,林海還給每門十五斤炮配了一隊輔兵協助運輸,也就是說一門炮二十二個人,外加十頭水牛。
輔兵和炮手們有的在后面推著四尺多高的輪子,有的在前面拉繩子,還有的在更前面鞭打拉車的水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把這輛陷入泥坑的炮車給弄出來了。
“這得虧是冬天啊,要是春夏季節的泥濘路面,還不知道這一路有多折騰?”
“嗨,別說了,快趕路罷。上頭的命令是天黑前一定要把炮運到,咱們這一隊已經落后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