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事情有了熱度,王文龍趁熱打鐵,又寫了一篇文章發到下一期的《蘇州旬報》上,文中他提出應該立刻開展紅山文化相關的考古研究,王文龍提出幾種模式,一是讓甲骨文研究會主導,若是甲骨文研究會行無余力,則可以廣邀天下有能力之士,或是出錢或是出力,遠赴遼東,就如同當年安陽的甲骨發掘一樣,在遼東也進行考古活動。 王文龍這一倡導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去遼東,一來可以更好的進行考古活動,二來也能活絡去往遼東的道路。 不說像安陽甲骨一樣,吸引整整一個甲骨社的文人去往鎮夷堡,哪怕就是去十幾個人那也能組成一支商隊了,鎮夷堡一年也就能去五六支商隊,如果每年多一支商隊,是真能降低往鎮夷堡運送物資的成本的。 王文龍的這一提議果然獲得天下文人的稱贊,許多文人都表示朝廷應該立刻改善遼東的情況,有些府縣學的文人為此搞出聯名上疏。 還有不少文官也跟著蹭熱度,要求嚴查遼東軍輸問題,朝廷明明撥了那么多糧餉,怎么邊關的軍戶還在吃粗糧豆醬? 朝廷方面也給出態度,別的問題好還有待解決,但能做的事情先做了起來,一個月后萬歷皇帝明發上諭,要求順天府每年專撥五個鄉試名額給遼東舉人。 這到底讓王文龍有些欣慰,雖然他知道內地人對于遼東百姓的歧視不可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消失,但情況起碼好了許多。 不像原本歷史上一樣,原歷史上此時大明的輿論簡直像是在逼著遼東人去投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