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子軒閱讀完文章,默默的放下了報紙。 他對面那僧人見他讀完這文章,主動說道:“此消息真?zhèn)€震驚,若無王建陽等人發(fā)現(xiàn)紅山玉器,且在甲骨研究會典禮上細數(shù)遼東人之情況,貧僧甚至不知道遼東人如今是這樣情形。” 馮子軒說:“在下所難以忍受的乃是內地人,于此情形之下,居然對于遼人還份外歧視。山東一地與遼人血脈相通,然而卻以為那些遼東軍戶乃是胡虜一類。遼東軍戶子弟在此情形下還能夠讀書入關參加科考,可見都是心向我大明的真正文人,然而到內地卻廣受歧視,甚至被人趕出本地,不讓在本地考試。” “這情況的確驚人,如此對待遼東之人,長久了會離心離德的,”僧人問馮子軒:“你看過王建陽在開原會講的《紅山玉講稿》嗎?” 馮子軒道:“我今日買了一份,正準備回家去閱讀呢。” 那僧人推薦說:“你應該快看此講稿,讀完這講稿便知曉遼東實乃我中華祖源之地,內地人以為遼東地處邊比是蠻荒所在,其實都是古板思想。看了此講稿便更能理解歧視遼東人思想的無稽了。” “果真如此?那我便看看。”此時夜色已晚,床上許多人已經(jīng)早早睡下,馮子軒從背囊中掏出那本《紅山玉講稿》然后弓著腰向前爬行,一路上他要小心別踩到旁人的腿,擠擠挨挨湊到船頭,他這才掏出書本借著船燈開始閱讀。 《紅山玉講稿》本來就是為了給那些對于紅山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的讀者科普用的,王文龍寫的深入淺出,馮子軒哪怕金石學功底不算強也很容易能夠看進去,他很快就為王文龍那縝密的推理給折服。 一直到半夜,馮子軒才把這講稿看完,仿佛是在書院中聽了一日的會講,腦中還在回味。 正如同那僧人所說,馮子軒在讀完《紅山玉講稿》之后對于遼東的文明地位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再聯(lián)想到遼東人的遭遇,遼東明明是中華文化的祖源之一,遼東人卻被歧視認為是蠻夷,馮子軒心中更加覺得同情。 且在同情之外,遼東的地緣位置如此重要,遼東人卻被如此對待,也讓他感到十分危險。 甲骨文研究會的成立是今年文壇上一件大事,王文龍借助這次典禮對遼東進行的宣傳也十分成功,天下人說起這成立典禮,就必須提到王文龍給公卿們上的那些粗糧飯,以及背后遼東人的故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