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開原城會講之后王文龍就打算寫一本和地緣相關的書籍,如今他才終于開始動筆。
地緣學的書籍在后世很多,但基本都是基于后世近代地緣而寫的,對于此時的世界還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王文龍只能將地緣學的范圍更加擴大,最終選擇了前世著名的書目《槍炮、細菌與鋼鐵》。
這本書也是王文龍前世在大學無聊時閱讀的,此書非常有趣,而且有相當的知識深度,在前世曾一度霸榜各國科普類書籍前五名。
準確來說《槍炮、細菌與鋼鐵》并不是地緣學書籍,而是人類史科普書目,但其中涉及到的技術發展、農業傳播、文明演變等等內容無不和地緣有莫大關系。
更關鍵是這本書是從全人類歷史的視角去描述人類這一物種的文明演變過程,哪怕站在明朝萬歷年間這本書也有參考價值,只要對后續的近代內容稍作刪減即可。
只不過要刪減到什么程度卻著實需要王文龍思索,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重大歷史進程如美洲開發、歐洲崛起、亞洲屈辱的近代史全都還沒有出現。如果將沒出現的內容全部刪掉,那這本書的字數能直接少了三分之一,許多重要的思想也會被連帶刪除。
王文龍打算把本書的主要思想保留下來,一些明顯超越時代的內容,如人類非洲起源論,當然是不適合寫的,但《槍炮、細菌與鋼鐵》的基礎思想即地理決定論必然要保留。
此書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同文明的歷史遵循不同道路前進,原因并不是民族人種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而是不同民族所處環境造成的。
這樣的思想對于此時人來說,肯定有足夠啟發力,也是王文龍想要傳達的內容。
原作所舉的例子不能用,王文龍就只能像之前寫《國富論》一樣,用這時代的歷史資料去補充自己的理論證據。
王文龍用了幾天時間確定下大綱,接著卻沒有立即動筆,隨后幾天他都在翰林院、禮部轉悠,借助自己的身份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將可以用到《農業、地理與鋼鐵》之中的例子都記錄下來。
六月初,范允臨、陳繼儒等人離開京城,王文龍也隨同一起南下,如果不是因為甲骨文研究會的工作走不開,董其昌也要一起回去。
之前跟王文龍一起去見利瑪竇的那位風流才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確認名字的梅毒患者屠隆死了,眾人是回去奔喪的。
離開之時只有幾個浙黨的官員前來送行。
東林黨和浙黨的斗爭歹戲拖棚,沈一貫還在苦苦支撐,他已經幾個月請假不去內閣了,明眼人都知道,沈首輔正在和萬歷皇帝之間私下溝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