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在福建,此時討論最熱烈的就是開海禁海的議題,這篇文章正得其時,引起的反響自然更大。
漳州詔安縣,夏宏手拿著一卷文抄走進沈的書房,笑道:“繼揚你看看這是什么?”
沈接過他手中的文件,看了一眼,驚訝說道:“是京城抄報行印的《中華文明入臺史》?此文已經(jīng)傳到京城了?”
此時各地的印書作坊使用的字體很不相同,京城的印書喜歡用較肥的宋體字,墨色黑中泛著些許微紅,這年代喜好藏書的人家一眼就看得出印刷品的產(chǎn)地。
夏宏點頭:“這是我京城中的朋友專門寄來的,王建陽這篇文章已經(jīng)傳入京中,實在沒想到此文能夠流傳得如此之快!繼揚,我們于此事之中也有一二功勞呀。”
沈也是大喜,捋著自己的白須點頭道:“總算是不負八閩父老之望了。”
沈是萬歷二年的進士,當過九江知府、禮部主事,九年前告老還鄉(xiāng)。而夏宏則是潮州人,也是進士出生,曾經(jīng)做過沈老家詔安縣的縣令,且和沈是多年好友。兩人都熟悉漳州的情況,是堅定的開海派。
王文龍的《中華文明入臺史》在《旬報》發(fā)表之后,沈就看中此文能成為開海派的立論根基,組織了漳州商戶將這篇文章印發(fā),一口氣直接印了上萬份。
這年頭和后世差不多,一篇爆款文章的傳播不僅是要靠文字寫的好,背后的推手也必不可少。
福建的印書成本很低,加上有漳州商人的補貼,這些福建油墨快印的《中華文明入臺史》賣到江南,即使加上運輸成本一份價錢也不過五文錢。
所以張鼐能夠在松江府這么快就看到王文龍的文章,并不完全是因為這文章就有如此大的傳播能力,還有沈他們出錢印刷降低成本的功勞。
夏宏拿著京城送來的《中華文明入臺史》再次閱讀,贊嘆說道:“王建陽這篇文章寫的真是正當其時,以史料鋪排的文字也足夠犀利,可是幫了福建商人大忙了。”
沈?qū)τ谕跷凝埖奈恼聝?nèi)容看的更加深入,評價說:“王建陽此文列出的史料固然重要,然而我以為他文章中對于日后開發(fā)臺灣的建議才是恰到好處:于臺灣島上設(shè)游擊坐鎮(zhèn),調(diào)兵員守備;與島上建立工廠,修造兵船,添置槍炮;大量移民從事生產(chǎn)以利兵民安居;吸納商民投資臺灣;設(shè)立專職官員,不僅守御,還要負責(zé)經(jīng)營臺島商人往來事宜……我覺得這些觀念比之講述臺灣歷史還更為有價值。”
夏宏卻道:“這篇文章寫的好不錯,可他的這幾條建議我卻覺得未免有些冒進。”
“王建陽要往臺灣島上派兩千士兵,這可是福建海防重鎮(zhèn)的體量了。福建沿海的海防可以防止倭寇侵入福建腹地,可那臺灣島上不過是幾萬移民,卻要用兩千兵去保護他們?豈非得不償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