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實學書籍-《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3/3)頁
不用做太多宣傳,王文龍的名字就是活招牌。
這種書的消費群體是知識階層,注定了銷量不會太大,但因為有王文龍的署名,有識之士多半會拿起來翻看。
甚至難得的在各地碼頭上的書客都會在書匣之中放上一套《訓詁學方法論》,因為有王文龍的大名,在碼頭這樣的地方,這種書居然也能賣得出去。
此刻正在南京趕航船的陳元藻便在碼頭旁賣書的書客處發現了一套《訓詁學方法論》,十分驚喜:“這套書居然這么快便賣到江南來了?我還以為離了福建便與這套書無緣相見了呢!”
陳元藻是莆田人,于八閩也是個頗有名氣的名士、書畫家。
陳元藻早在十幾年前就考中了舉人,不過幾次會試都沒有得中,今年干脆跑關系,以舉人的功名弄到了個縣學教育的職位,只不過地方比較遠,在西安府埔城縣。
陳元藻的祖父當過御史,不過到他這一輩家中早沒多少錢財,他在莆田也是到處跟人應酬,混日子。
還不如把錢財都使出去,換個去西安當官,一邊當縣教諭一邊繼續準備科舉。這年頭福建的舉人要去京城趕考,花費可是不少,比如今年會試陳元藻就因為舍不得路費所以沒有參加,如果在西安當官,從西安去京城考試路上花費可就少多了。
即使考不上陳元藻也覺得值得,畢竟可以為官一任。
陳元藻是真有道德追求的,他這人十分簡樸,嫉惡如仇,覺得當官才能做事,這在他來說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
陳元藻身上帶的錢不多,但是問清楚價格之后他二話不說就掏出三兩銀子將這套《訓詁學方法論》買下。
此時船還沒到,陳元藻便在碼頭旁找了個樹蔭處,將自己的包袱墊在地上,靠著樹干坐下,抽出第一冊《訓詁學方法論》就自顧自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