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生機勃發-《紅樓鼎革》
第(1/3)頁
為確保草原方略的實現,柳湘蓮抽調二十名精銳稅卒,經過培訓后加入猛氏兄弟的走私團伙,并攜帶大量食鹽和商號從遵化所購鐵鍋、從天津所購棉布絲綢等物,返回關外經營。
他則繼續留在唐山基地,指導各項建設。一切草創,艱苦混亂而又生機勃勃。
本地村落不多,規模很小,少則十幾戶,多的也不過幾十戶,完全不能滿足用工需求,所以大量外地青壯不斷涌入。當地百姓趁機做起各種生意,賣吃食、縫補漿洗衣物……日子越發好過起來。
基地中最先開建的是煤礦,此物不可或缺,初始規模不大,也沒多少技術改進,隨后建了磚瓦廠、木材廠等,提供建筑材料。
柳湘蓮確定的指導原則是保證質量,快速高效,工匠們自然遵奉無逾。
不久,一座占地三十余畝的莊園建成,設圍墻,建碉樓,內部房舍林立,將會作為基地核心,是總部人員的生活區、研發區和涉密產品的生產區,規劃中的各工廠分布莊園附近。
隨后又修建了臨河港口和直通基地的道路,滿足運輸條件后,各工廠開始逐步建立。
最先投產的是鐵廠,第一期規劃目標是滿足商號內部需求,諸如兵工廠、各廠所需工具、各類農具等。官營的遵化鐵廠早已沒落,私營作坊遍地開花,所以鐵料并不缺乏,只因以煤煉鐵之故,質量無法與閩鐵廣鐵媲美。商號鐵廠想要有足夠競爭力,成本低是一方面,更要品質高。
為改進工藝,安排了磚瓦廠研制耐火磚,以提高高爐爐溫,又讓煤礦建設焦煤廠,又研制鼓風機,不一而足。
隨著工程越來越多,水泥廠也開建,初期價格有些昂貴,質量也不盡如人意,仍需改進技術。
這些工廠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動力。工匠很善于想辦法,也絕不會隨便想出蒸汽機來,柳湘蓮已經命人試驗,何時能投入運用仍舊遙遙無期。為節省人力,降低成本,只能竭力發掘水力效用,每家工廠開建前都要對此充分考慮。
這意味著必須靠近河流,需建設大量配屬設施,并研制相應工具。
商號事業以近乎無節制的方式快速鋪開,顯現一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問題也愈發突出。尤其是高端知識分子匱乏,很多工匠連字都不識,只是掌握了口耳相傳的技藝,要他們承辦具體事務則可,一旦柳湘蓮沒了思路,他們便經常抓瞎。
為解決此問題,柳湘蓮采用發布廣告、舉薦、派人尋訪等各種方式進行招募,也不限于工匠,更希望具備務實精神的讀書人加入。
為了讓現有人才更好發揮效果,商號內組建了研究院,完善工匠評級制度,給予優渥待遇。又下設學院,組織人手編寫教材,從貧寒子弟中大量選拔聰慧者入讀。
進展固然可喜,資金問題也開始暴露,不說建設投資,只人工成本都極為沉重。
目前柳湘蓮的資金來源,一是廣和樓,但他所占股份已降至十分之一,十分有限。二是卷煙廠,初步占領京師市場,在北方有很高知名度,然而在南方推廣不利,競爭對手太多,且多是本地勢力,各種手段迭出。三是薛家商號原有產業,年盈利不過十來萬兩。
所以必須盡快實現盈利,他的目光落在玻璃上。
中國的玻璃叫做琉璃,與西方玻璃的主要區分是技術路線不同,而非技術水平差。在他做出指示后,工匠很快有了成果,生產出透明玻璃,不輸西洋舶來品,成本并不比瓷器更高。
然而生產何物,如何銷售又成了問題。生產些花瓶擺在店里是賣不出多少的,百姓對新產品雖然會追捧,但普羅大眾的接受卻需要時間,而柳湘蓮等不及。
想來想去,想到了食鹽。此前為了讓鹽場增加盈利,柳湘蓮建議生產精鹽,也即除去粗鹽中的各類雜質。蘆臺場本就負責生產貢品鹽磚,對此頗有技術積累,只是成本有些高。
經過技術改進,所制精鹽雖不能達到后世純度,其品相和味道較之粗鹽已是天壤之別,而價格只高了近半。一經推出便被富戶爭相購買,飲食之欲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柳湘蓮找了幾家向來表現較好的鹽商,讓他們嘗試用透明或彩色玻璃罐作為精鹽包裝,一罐三斤或五斤,成本增加不多,先看看市場反應。
鹽商本有疑慮,因為百姓本就覺得鹽貴,再加價還能賣得好?并不敢應承太多。
不料,新包裝的精鹽推出后竟大受歡迎,形成搶購風潮。
蓋因玻璃在普通人眼中等若玉石,貴重異常,而能買得起精鹽的人家也不缺這點兒小錢,何況鹽吃沒了玻璃罐仍舊可以用嘛!自覺買賺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巢湖市|
凌云县|
和静县|
克什克腾旗|
兴海县|
靖边县|
四平市|
东方市|
葫芦岛市|
缙云县|
青龙|
渭南市|
东安县|
青浦区|
乳源|
乌鲁木齐县|
涡阳县|
涿州市|
鄢陵县|
芜湖县|
铜梁县|
林芝县|
云和县|
遂溪县|
房山区|
临武县|
比如县|
徐州市|
聂拉木县|
龙江县|
洪湖市|
甘德县|
西城区|
永城市|
栖霞市|
江津市|
霍山县|
常熟市|
繁昌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