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橫跨旋臂
兩千光年的星途,人類走了差不多三百年,十倍光速曲速,多出來的時間全用在物資能源的補充上。
來到所謂的“渡口”之后,為保險起見,人類便展開巡天望遠鏡陣列以及所有探測器都對準英仙旋臂方向,對前方路途上的星辰進行一一測量。然后安裝所測量得到的每顆恒星之間的距離,規劃航線。
這是一條長達四千多光年的航線,確實有許多恒星分布在兩條旋臂之間,但卻及其稀薄,比以往人類所說的稀薄更加稀薄,就拿此刻距離人類大艦隊所在位置向著英仙旋臂方向最近的兩顆恒星,它們之間的距離就得到一百七十光年,而越往前恒星之間的距離就越遙遠。
有一些恒星之間的距離都超過了人類航行技術的極限。
所以前方雖然有恒星,但為了避免走到死胡同上,人類必須這個方向上兩條旋臂之間的恒星都測量完畢,然后盡可能的規劃出多條星路。
然而事實卻并不盡如人意,在對這些恒星進行逐一探測之后人類發現,可行的星路只有一條,其他路線要么恒星之間距離太遠,要么壓根就是一條死路,也就是前方是一片虛無沒有恒星那種。
而且讓人類糾結的是,這條唯一可行星路有一段區域,其最近兩顆恒星間的距離超過了五百光年,據測算大概是五百五十光年左右。
已經超出了人類艦隊一次性可最遠航行的距離,但好消息是那片區域有一團氫分子云彌漫,人類或許可以通過收集氫分子云獲得一些物質,以作為能源補充。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有風險,如果發生什么以外,人類大艦隊很可能就得因為能源耗盡而死在那里。
那位置還是在星路的后半段。
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方案,他們認為可以先將艦隊的常規速度加速到百分之五十相對光速,然后讓整支艦隊以慣性前進五十到六十光年,接著再啟動曲速引起跨越剩下的路程。
這個辦法看似可行,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艦隊本身對所謂一次性只能跑五百光年的資源損耗計算方式。要知道那可不只是說曲速航行,常規航行的加減速也已經被算到了里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