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數年過去,人們很明顯看到太空中的建設設施已經翻了一倍,那些往來的格式輔助施工飛船更是密集到了讓人感覺到了什么是科技的力量,人類所在太空區域,此次已然如同繁華似錦的夜市那般,變得燈火通明。
而那通明的燈火則是一座座新式太空船塢、新戰艦、新居住飛船、新生物圈飛船、新工業飛船
如果讓一個第一次看到這些飛船、戰艦的人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們,那么他一定會說:龐大!
是的,龐大。
在二級文明的時候,人類有能力制造的最大湖級乃是天琴號,長度大概有五公里,寬、高大概為三公里、二公里。
更大的太空結構,當時的人類也可以造出來,但太大太重就不便于跟著大艦隊一起行動了,所以像太空多點粒子對撞機那樣的大型結構則需要進行模塊化拆分。
戰艦也是一個道理,太大的話以二級文明的推進技術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將其推到最高速。
而現在不一樣了,磁推技術的出現,讓人類有了制造更大戰艦的能力,而磁推裝置的塊頭,也要求人類必須制造更大戰艦。
當第一艘新式戰艦從太空船塢被推出來的時候,便引得人們紛紛側目,一些愛好者甚至在居住飛船,用望遠鏡在舷窗處看著它那龐大的身姿,因為太空船塢附近有來往的其他飛船,所以這些愛好者很容易就直觀感受到新式戰艦大塊頭。
那些飛船在它旁邊,就像黃蜂與黃蜂的窩一樣,這種強烈的對比很是沖擊人的感官。
根據軍方公布的數據,這些常規新式戰艦的長度大概有10公里,寬約6公里,高4.5~5公里。當然,這些數據是以最突出的地方算,實際上它并不是一個長方體,而更像一頭小尾部大的傳統布局。
在居住飛船上開小車、電瓶車之類的已經不成問題。
沒有人工重力技術的文明也只能通過旋轉方式來產生模擬重力了,同樣的結構的最好表現,還是得看居住型飛船。
也正因此,設計部門按照人類戰艦級別的劃分,將這種新式戰艦稱之為海級戰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