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蘇峻造反-《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西元三二六年,乃東晉咸和元年,成漢玉衡十六年,漢趙光初九年,后趙八年。
慕容廆與段氏和睦而處,力勸段牙遷都,于是段牙徙都令支。
段疾陸眷之孫段遼欲奪其位,便以徙都為罪,十二月率國人攻擊段牙,殺之自立。
段氏自此日益強盛,其地西接漁陽,東界遼水,統轄胡、晉三萬余戶,騎兵四五萬人。其時北代王拓跋賀傉病故,其國中百官擁立其弟拓跋紇那為主,亦稱代王。
是年六月,晉徐州刺史劉遐病卒。成帝甚為哀憫,詔命厚葬,以幼子劉肇襲其父爵。并令郗鑒繼任徐州刺史,郭默兼領劉遐部眾。
郗鑒既領徐州刺史,次日辭帝起行。
當時王導雖然稱疾不朝,但聞摯友郗鑒離京,于是私下餞行相送。
咸和元年八月。庾亮深忌陶侃在外擁有重兵,遂調溫嶠鎮守武昌、王舒居于會稽,以固軍權;又命增修加固石頭城墻垣,嚴加防備。
同年十月,御史中丞鐘雅彈劾司馬宗謀反。庾亮不問青紅皂白,立即捕殺司馬宗,三子廢為庶人。同時將其兄太宰司馬羕貶為弋陽縣王,大宗正虞胤左遷桂陽太守。
司馬宗之死,成帝并不知曉,后久不得見,便問國舅庾亮:向日白頭公公何在?
庾亮答道:因謀反,被誅矣。
成帝聞言淚下:舅言人作賊,便殺之;人言舅作賊,當如何?
庾亮聞言不知所措,懼而變色。
丹陽尹阮孚向與庾亮交好,此時見其狂悖,便對家人道:今江東創業尚淺,主幼時艱。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一日掌權,便作威福,以我觀之,禍將及身矣。
于是次日上朝,求出為廣州刺史,成帝從之。由此庾亮勢孤,更失遠近之心。
字幕:晉咸和元年十月,河北鄴城。
后趙皇帝石勒用右長史、國舅程遐之計,詔命營建鄴地宮室,讓王世子石弘鎮守鄴城,配備禁兵萬人,車騎將軍所領五十四營軍士,亦全部配署在鄴;并令驃綺將軍兼門臣祭酒王陽,專統六夷部卒,輔佐石弘。
石虎經營鄴城多年,又自居功勞巨大,見鄴城為世子所占,因此怨恨程遐。
待修筑三臺之時,朝廷明令石虎舉家遷移。石虎舉眾向北,攻擊代王拓跋紇那,雙方戰于句注山陘北。拓跋紇那戰敗,遷都至大寧以避敵禍。
此時東晉庾亮攬政,以為蘇峻擁兵歷陽,早晚必為禍亂,遂欲下詔征之入朝圖之。
正要書寫詔旨,被司徒王導看見,遂執其握筆右手,勸道:以某所見,此詔一出,蘇峻必不奉詔,且速其反。公且容之,待朝廷穩定,徐徐圖之,有何不可?
庾亮:今其縱不奉命,為禍猶淺;若復經年,不可控制,則猶七國之亂、八王之禍也。
卞壺:蘇峻今擁強兵,逼近京邑;一旦逼其變亂,易為蹉跌,不可收拾,公宜深思。
庾亮見二公意見一致,心中嫉恨,亦不肯聽。
當時溫嶠在江州聞知此事,亦使人快馬入京,上書勸阻庾亮。
庾亮反而上來文人脾氣,竟至大怒,皆不聽從。
蘇峻在歷陽亦聞說將被征召之事,遂遣部下行軍司馬詣京,至庾亮府代為固辭。
庾亮亦不許,乃命有司下詔,征蘇峻為大司農,使其弟蘇逸代掌其部眾。
蘇峻大怒,遂不應命,果然就此舉兵謀反。
溫嶠聞報蘇竣抗征謀反,便欲率麾下之眾東下,護衛建康;三吳之地郡守刺史聞之,亦皆響應溫嶠,欲起兵來討蘇峻。
庾亮聞說,急使人下書于溫嶠道:某憂西陲之患,猶過于歷陽;望公謹守此處,無過雷池一步,便是擁護朝廷。
溫嶠奉命,只得按兵不動。庾亮復致書與蘇峻,責其反狀,勸其應詔受職。
蘇峻回書:某若進京,豈得活命乎?我寧可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我山頭也。
庾亮觀書大怒,于是預備迎敵。
蘇峻見此,便與副將劉仁商議:事已至此,不得不反。卿有何計教我?
劉仁:今聞豫州刺史祖約與庾亮不睦,怨望朝廷。其部下兵精糧足,明公若遣人持書,推其為盟主,共討庾亮,共除君側之惡,則祖約必從,大事成矣。
蘇峻:此計大善。
于是遣使持書來見祖約,請為聯盟,共討庾亮。
祖約大喜,回書即刻以兵應之,遣使回報蘇峻。
內史桓宣苦諫:使君不可。公欲為雄霸,若助朝廷討伐蘇峻,則威名自舉,易成大功。今乃與其俱反,是為天下共賊也,安得久乎?
祖約痛恨庾亮不重用自己,不聽桓宣之勸。
桓宣遂與祖約絕交,留書而去,誓死再不相見。祖約不以為意,即遣兄祖逖之子祖沛、祖渙,女婿許柳率兵二萬,前來會合蘇峻,合兵共得五萬余人,來襲姑孰。
蘇峻叛軍既發,朝廷已經得知。庾亮集齊文武于朝堂,共議對敵之策。
尚書左丞孔坦、司空司馬陶回進言:應趁蘇峻大軍未至,遣兵斷絕阜陵,守江西當利諸渡口,則彼寡我眾,一戰決勝。我不先往,待敵兵先至,則京師人心危駭,難與戰矣。
王導:善哉,二公良言!
庾亮眼光掃視三公,知其所言不差,但疑其聯手與自己抗衡,一時猶豫不決。
數日之后,前線哨馬入報:蘇峻遣部將韓晃攻陷姑孰,取其鹽米錢糧,以供三軍。
庾亮聞報,此時方悔,急使左將軍司馬流率軍三萬,據慈湖以拒叛軍。
此時宣城內史桓彝聞蘇峻反叛,勃然大怒,便欲起兵勤王。
長史裨惠諫道:今郡兵寡弱,久未陣戰;且若傾兵而出,山民若來擾亂,當復如何?將軍宜按兵不動,靜待其變可也。
桓彝厲色斥道:見無禮于其君者,若鷹隼之逐鳥雀。今社稷危殆,義無晏安,我何敢論其寡弱,坐視成敗耶!
乃慷慨流涕上書朝廷,并將全城精銳盡出,屯于蕪湖。
布置軍馬未定,韓晃大軍掩至。桓彝兵少,與戰不利,退回宣城;韓晃復引得勝之兵來攻,桓彝又復退守廣德。
徐州刺史郗鑒聞說蘇峻反叛,亦上書朝廷,要求率領所鎮部兵,往赴國難。朝廷恐后趙趁機入寇,下詔不許動徐州之兵,于是郗鑒未敢南行。
叛軍與朝廷之兵對峙年余,勝敗未分。
咸和三年,溫嶠欲救建康,率軍屯集于江州城外以待。
蘇峻意欲速戰速決,遣使催促韓晃進兵,前至慈湖。
司馬流為人平素怯懦,聞而大懼,以至吃飯之時,夾菜不能送到嘴中,湯汁淋漓,灑滿前襟。聞報韓晃遣將在營外罵陣,只得出城迎戰,勉強列陣。
鼓角聲中,韓晃驅軍大至,沖入陣中,一刀將司馬流斬于馬下。官軍潰敗,逃回建康。
蘇峻聽聞前方得勝,自率大軍橫江而下,將欲南渡,進擊建康。庾亮將兵出拒,連戰連敗,漸至危殆。
陶回復又進言:蘇峻積年領兵,頗曉軍機。其知石頭城有重兵把守,不敢率水軍沿江直下,必舍舟登岸,引步兵向小丹陽南兼道而進。我宜先伏兵在此,則蘇峻一戰可擒。
庾亮見陶回夸蘇峻善會用兵,心中不喜,又不用其計。
蘇峻果如陶回所料,遣兵從小丹陽步行前來。只因夜間迷失方向,至天明方尋道至青溪柵,整列隊伍,令扎營造飯傳餐。
伏路軍探知,回報城中。
庾亮大悔道:我不聽陶回之計,今果中賊人之謀!
只得下令,命將重兵列于宣陽門內,以待敵人來攻。建康城中滿朝權貴聞說叛軍兵臨城下,恐再罹禍亂,家財不保,均先顧自家,急遣家人順江東下避難。
惟有左衛將軍劉超,獨送妻孥家人入于宮中陪伴后妃,以安天子之心。
成帝聞叛軍兵臨城下,不由大驚失色,急請舅公庾亮遣將御敵。庾亮無將可派,只得詔命卞壺引兵出城,以敵蘇峻。
當時卞壺背生癰瘡新愈,創口未合,只得扶痛而起,頂盔貫甲,率城內禁軍出西陵。蘇峻兵盡為精銳,勇不可當,卞壺大敗,復拒敵兵于青溪柵。
蘇峻令趁風放火,焚燒朝廷臺省諸營皆盡。卞壺眼見勢危,大喝一聲,尋蘇峻交戰,背上瘡口崩裂,血透戰袍而死。其二子卞胗、卞盱各引部兵來救其父,亦戰死于亂軍之中。
尸體運回城中,卞壺妻裴氏撫尸哭道:父為忠臣,子為孝子,我卞氏一門復有何恨!
朝臣聞之,皆嘆息謂: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集于卞氏一門!
蘇峻既殺卞壺父子,遂引兵殺入石頭城來。丹楊尹羊曼據守云龍門,與黃門侍郎周導、廬江太守陶瞻拼力抵抗,亦都戰死。
庾亮領兵在宣陽門準備抵抗,士卒尚未成陣,便見蘇峻兵大至,遂皆棄甲逃走。庾亮見不能戰,便與三位胞弟引數百親兵逃離,意欲出奔潯陽,投靠溫嶠。
侍中鐘雅正襟守立宮門,問道:大人欲往何處?
庾亮自覺慚愧,順口說道:我去搬外兵回來,匡扶國難。朝廷之事,凡委托于公。
鐘雅冷哼一聲,答非所問:今日棟折榱崩,是誰之咎耶!
庾亮臉色一紅:今日之事,不復言也。卿當觀我此后克期之效耳!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桑日县|
丁青县|
昭通市|
巩义市|
黄骅市|
彰化县|
孝感市|
鄂伦春自治旗|
青冈县|
茶陵县|
玛多县|
界首市|
犍为县|
阳高县|
林口县|
屏山县|
娱乐|
鸡东县|
双桥区|
专栏|
白水县|
刚察县|
综艺|
伊通|
通辽市|
宝坻区|
南宁市|
隆昌县|
正阳县|
闻喜县|
特克斯县|
潞城市|
团风县|
莒南县|
乌拉特后旗|
蒙城县|
永吉县|
和硕县|
若尔盖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