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集 戴洋奇術-《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按下益州,復說中原。
字幕:晉明帝太寧元年,后趙右長史張賓染病不起,纏綿床榻月余而故。
趙王石勒親自到府吊喪,仰天哭叫:上天不欲我成大事耶,何奪我右侯如此之早!右侯豁達大節,謀無不中,算無遺策,雖子房、蕭何之輩,亦不過右侯之才。某能有成今日之業,皆乃右侯之功。孤欲百年之后托以后事,不期如此早夭,寧不使孤心腹崩裂哉!
邊說邊哭,淚下如雨。于是親為設祭,與百官治喪而歸,以程遐代為右長史。
三月,哨馬來報:江東王敦造亂,國勢傾頹。
石勒自覺有機可乘,乃使桃豹、孔萇等率兵南下,寇略彭城、下邳,放馬江淮。
徐州刺史卞敦不敵后趙大軍攻勢,只得棄了彭城,引軍退保盱眙。
自此徐、兗二州諸堡主盡降趙王,石勒遂置守宰鎮撫。再遣支雄、桃豹寇略河南,先拔襄城,再圍譙城。
祖逖之弟祖約不能抵御,引眾退屯壽春。支雄、桃豹遂取陳留,梁、鄭之間騷然。
鏡頭轉換,按下后趙,再敘前趙。
字幕:太寧元年六月,涼王陳安在南安圍困前趙征西將軍劉貢。
休屠王石武接到劉貢告急書函,率領軍隊由上邽趕來救援,與劉貢合擊陳安。
陳安出乎意料,未曾設防,經前后兩面夾擊,造成重創。迭經兩戰,涼軍潰散,陳安最終收攏殘騎八千人,敗逃退守隴城。
前趙王劉曜本欲一舉平定關隴之地,聞說陳安兵敗,石武離開老巢,遂趁此機,親自率軍圍攻隴城,另遣別軍圍困上邽。
陳安頻頻出戰,屢遭敗績。
前趙右軍將軍劉干攻克平襄,隴上諸縣皆降前趙。
陳安見立腳不住,乃留部將楊伯支、姜沖兒堅守隴城,己率精騎突圍,逃奔陜中。
劉曜遂于十月占據隴城,遣將軍平先率勁旅十萬,前來隴右討伐涼王陳安。
字幕:陳安天生力大,自幼遍訪名師習武,從軍后勇冠三軍。因羨慕蜀漢關、張二將勇猛無敵,遂請人打造兩般兵器,左手持七尺鋼刀,右手執丈八蛇矛,向以萬人敵自詡。
前趙先鋒平先亦是一員當世猛將,領了趙主劉曜將令,遂引大軍來到隴右。前軍緊追慢趕,至于陜中,終于追及陳安。兩軍相遇,列陣對圓。
陳安乘騎高頭駿馬,左揮大刀,右舞蛇矛,出于陣前,高聲喝道:哪個鼠賊竟敢緊追不舍,前來迫某決戰!可上前來授首。
趙軍陣內沖出一匹瓜黃馬,平先手執混鐵點鋼槍,高聲回罵:陳安反復無常之輩,有勇無謀之徒,看某來斬你首級,獻于我家陛下!
二人交手十合,各自詫異,分別小心。當下打點精神,各使出渾身解數,兜轉來去,直斗到日落平西,戰了二百回合,難分伯仲,各自鳴金罷兵,退回本營。
次日,平先又來罵陣,陳安大怒出迎,二人又戰在一處。一來一去,刀來槍往,直戰到過午,揮汗如雨,馬身猶如瓢潑,只是不見輸贏。
陳安正苦戰間,看見對方陣角旗動,又見敵軍勢眾,心下怯了,撥轉馬頭便走。
平先此時亦已氣喘吁吁,汗下如雨,但不欲失此殲敵良機,遂將手中點鋼槍高舉,代替軍令,命令諸將揮軍大進,并當場許諾:陳安力已盡矣,無能為也。你諸將聽者,凡有斬其首者,無論是誰,均賞金千斤,爵封關內侯!
眾將聽了士氣大振,當下齊抖絲韁,亂撒轡環,直向陳安圍裹上來。
陳安見趙將緊追不舍,不由大怒,重又撥轉馬頭,將兩樣兵器舞開,一旦有人接近,則刀、矛同揮,每次皆斬刺對手下馬,絕不落空。
一連殺死十五、六員偏副牙將,招不虛發。一面且戰且走,引軍后退。復見追敵稍遠,便左右馳騁,一邊向后發箭,敵騎聞弦落馬,直至箭矢發盡,射殺二、三十員敵將。
趙將大懼,再不敢近,只于遠處放箭吶喊。
平先此時已歇過勁來,換了戰馬,敏捷如飛,再來和陳安搏戰。
陳安無有戰馬替換,瞬時便被追及,又戰二十余合。陳安惱發,兼且心慌,急以右手長矛運起平生之力,來刺平先左肋。這一下卻刺得猛了,失去準頭,矛頭自肋側穿過。
平先覷得清楚,看得真切,急用手一接,按住矛桿,運力猛然回扯,奪下蛇矛。
陳安大驚,雙手掄大砍刀殺透重圍,率數十騎部從落荒而逃。
適逢天色近暮,忽聞雷起天際,又見云聚東南,接連幾個閃電,直照得天地通亮,頓時大雨滂沱,剎那間平地成渠,眼前猶如水簾。
平先撥過戰馬,再來追尋陳安時,卻失其所蹤。
陳安便趁此大雨,丟棄馬匹,收集百余名侍從,穿越密林逃走,藏匿于山中。
平先待大雨稍停,便令士兵四處搜索,因大雨沖毀足跡,失其所在。
次日陳安派部將石容覘出山窺察,卻被趙將呼延青人抓獲。呼延青人拷打石容覘,詢問陳安藏身之處。石容覘昂首而立,遍體鱗傷,只是閉口不言。
呼延青人遂將石容覘殺死,復引軍來搜山。將近申時,雨停云收,霞光滿天。呼延部兵因聞林中馬鳴,尋聲而至,發現蹤跡,一擁而上,在山澗中抓住陳安,綁縛送歸。
平先恨其反復不定,遂命推出斬首。又令四面出擊,殺散陳安余眾,方令鳴金收軍。
趙王劉曜聞說殺了陳安,嘆息良久,即引得勝之兵及陳安降眾十萬,來攻涼州。
當時趙軍戎卒二十八萬,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殺向涼州,是日塵土漲天,旌旗蔽日,連綿數十里不絕,涼州士民見之無不大震。
涼州王張茂聞說趙王又來征伐,不由驚駭不禁,急聚部下一眾文武,商議應對之策。
班中閃出參軍馬岌:賊軍入境,必須大王親自出城迎戰,以礪士氣。
長史汜祎諫止:此等以君主安危與舉州百姓性命以邀功名者,可請斬之!趙王舉五十萬大兵而來,所到之處雞犬不留,臣為陛下及涼州士民計,應遣使議和,可不失藩鎮之位。
馬岌:糟粕書生不思國家大計,亦不知兵法。劉曜自引軍至,河西之地皆觀陛下之舉。陛下當立信勇,以副秦隴萬民之望。豈可望風而降,以效蜀漢后主阿斗耶!
張茂:此言善哉!吾其寧為孫皓,不為劉禪。
乃整點州中精兵五萬,親率大兵出涼州,迎于石頭城(并非建康石頭城)外,令六軍扎下營寨,升帳聚眾計議。諸將皆謂敵軍勢大,懼不敢言。
參軍陳軫見此,上前進言:趙王舉眾而來,其兵雖多,皆乃氐、羌烏合之眾,恩信未結,皆懷狐疑之心。且其山東未定,有后顧之憂,不能曠日持久與我爭奪河西。若彼二旬不退,內亂自起,臣則請蔽卒數千,為陛下克之。
張茂聞計沉吟,又見諸將皆都不語,尋思:畢竟趙王兵多勢大,不可與其正面交鋒。
于是宣布散帳,密令內史寫下降表,遣人送去劉曜大營,囑其暗中觀其動靜。
劉曜引眾至于河西,扎營已畢,諸將便紛紛前來請戰,要求渡河。
劉曜說道:我軍爭戰萬里,其實疲困,皆不堪用。今但按兵歇馬,專以聲威震之。孤料不出中旬,張茂降表當至營中。若不到時,便是孤負眾卿。
話猶未落,門軍入報:涼王張茂遣內史奉降表至營,見在帳外候命。
劉曜哈哈大笑,顧謂諸將:若何?
眾將無不拜服。
劉曜命來使進帳,觀罷降書,見張茂言辭懇切卑微,遂大悅,對來使說道:既是張茂肯降,孤也不虧待他,敕封其為太師,加涼王,賜九錫。
涼使:陛下厚恩,涼王沒齒不忘。臣待我王謝主隆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曜大喜,厚賜涼使,遣其回去。
張茂聞說趙帝準降,不勝之喜,遂罷兵轉回涼州城內,并使人搜羅府庫,貢獻財物及驅牛酒至趙營勞軍,甘愿稱臣。
劉曜由是兵不血刃而勝,振旅班師,繞行仇池而還。
鏡頭閃回,仇池城中。
字幕:楊難敵,白馬氐人,前仇池國君楊茂搜長子。
東晉建武元年,楊茂搜去世,楊難敵與弟楊堅頭分領部曲。楊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辨,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
太興四年,前趙主劉曜領軍進攻下辨,楊難敵迎戰不勝,退保仇池。
劉曜因軍中大疫忽起,便遣人游說楊難敵:公若投降稱藩,便可自領故土部眾如故。
楊難敵見眾寡不敵,遂遣使向前趙稱藩。劉曜封其為益、寧、南秦三州牧,兩下罷兵。
閃回結束,仇池王帳。
楊難敵正坐帳中,忽聞入報:陳安戰敗,被趙王部下大將平先所殺;趙王引得勝之軍往征涼州,涼王張茂明知不敵,主動向趙主納款稱臣!
楊難敵聞報,不由大懼,手中茶盞掉在地下,摔得粉碎;于是急令升殿理事,問計于眾臣:劉曜自涼州還師,必率得勝之兵前來攻我,如此奈何?
眾臣皆懷大懼,議論不一,有主降者,有主逃之。
忽階下閃出楊難敵胞弟楊堅頭,至階下高聲叫道:臣有一計,可退匈奴大軍!
楊難敵:賢弟有何妙計?
楊堅頭:前番趙王許降,今番引兵又來,必欲平滅我族,方肯罷休。我既戰之不勝,今有成漢國李雄兵精糧足,據險自守,不如前去投之。劉曜總不能在此長年駐扎,待其兵退之時,我再引眾殺回,則隴州依然是我楊氏天下!
楊難敵:我弟此議,亦稱妙策!
于是吩咐眾官,連夜還家收拾行李,次日率眾南奔漢中,遣使向成漢主請降。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怀来县|
依兰县|
公安县|
汕头市|
津南区|
合江县|
上蔡县|
铅山县|
阿拉善左旗|
婺源县|
布尔津县|
青神县|
南康市|
石阡县|
五大连池市|
宜兰市|
新泰市|
六枝特区|
邢台县|
靖西县|
石林|
林口县|
远安县|
新蔡县|
双牌县|
东兰县|
新邵县|
米易县|
若尔盖县|
孟村|
合江县|
大冶市|
玉山县|
务川|
花莲县|
阿拉尔市|
河北区|
尼勒克县|
北京市|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