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十三集 岑彭平隴-《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建武六年,洛陽漢宮。

    御史上奏:臣啟陛下,近有公孫述割據西蜀,擅稱白帝,命人廣發符命金冊至于三輔之地,說甚“廢昌帝,立公孫”;“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西太守,乙卯金”讖語。又說自己手掌中生有奇紋,得建元龍興之瑞,以此蠱惑眾心。

    朝野眾臣聞之,一片嘩然,不由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光武帝:你眾卿不知,公孫述此乃歪解圖讖,牽強附會之辭也。

    眾卿:愿聞陛下圣解。

    光武帝:圖讖上所謂“公孫”者,并非復姓公孫,實乃是指先皇曾孫漢宣帝也。當時讖語又所謂“代漢者當涂高”,公孫述豈乃“當涂高”耶?又以掌紋為瑞,更是可笑。王莽亦生異紋,則有何可效法哉!公孫述原非亂臣賊子,倉卒為帝,不足責備。其今年歲日增,又妻兒弱小,有何能為。天子之位不可力爭,卿等宜當三思,不可受惑。

    眾卿:陛下博聞圣聰,臣等受教。

    劉秀于是親寫詔書,將上述駁斥之語注明,遍發隴西及漢中諸郡,又遣使寄送成都,書尾署名曰“公孫皇帝”。

    公孫述覽書,嘿然而已,不作任何答復。

    鏡頭轉換,詔書行至河西,呈于河西大將軍府中。

    河西大將軍竇融覽書會意,于是決意歸附漢朝,只恨路遠無法聯絡。

    便在此時,門人入報:今有隴右隗囂信使,在府外求見將軍。

    竇融:請入進來。

    門人應諾回身,片刻引入信使,向竇融下拜:下臣乃隴右隗將軍門客,參見大將軍。

    竇融:免禮請起,賜座,奉茶。

    信使:多謝將軍。

    竇融:我聞隗將軍已經歸漢,先生此來,是欲勸某臣服建武皇帝乎?

    信使:非也。今天下未定,正是豪杰英雄逐鹿天下,創建大業之際。我家將軍表面服從漢光武帝,而心懷大志,非常人所能度之。

    竇融:則隗公派先生前來見我,卻是何意?

    信使:我家主公欽慕將軍乃當世英雄,欲與將軍聯手共謀大業,因遣下臣前來求盟,并假以將軍印綬,勸將軍割據河西。由此隴蜀合縱,以抗東漢王朝,不亦可乎?

    竇融:既是如此,請先生且回,容某召集河西諸太守及豪杰商議,復遣使還報隗公。

    信使:諾,敬遵鈞旨。

    竇融遣返信使,冷笑不止,于是非但不肯接隗囂印綬,反而派出長史劉鈞,直奔洛陽,向光武帝貢獻良馬,表示臣附漢朝。

    事有湊巧,劉秀本欲招降竇融,遣使者前往隴右,雙方使者相逢于路,遂同歸洛陽。

    劉秀厚賞來使,更賜璽書給竇融,任命其為涼州牧,仍稱河西大將軍。

    使者還歸隴右,獻上光武帝璽書,竇融大喜,由此便承帝制,更立莎車王延之子康為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封西域五十五部皆屬之。

    王子康曾聯西域諸國抗拒匈奴,保護西域都護官兵、家屬千余人,此時受竇融承制封賜,遂拜而受之,并投書河西,詢問中原情勢,表示與漢朝親善。

    鏡頭轉換,按下西北,復說東南。

    東南交趾,是為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中北部。

    漢大將岑彭寄書交趾牧鄧讓,又派偏將軍屈充移檄江南,班行漢光武帝詔命。

    鄧讓欣然奉命,由是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到洛陽貢獻。

    光武帝劉秀大喜,封其八人皆為列侯。此后江南珍稀之物,漸始流通中原。

    鏡頭轉換,按下東南,復說巴蜀。

    建武七年,隴西隗囂背棄漢朝,轉向公孫述稱臣。

    公孫述議與群臣,眾論不一。騎都尉平陵人荊邯上奏,其奏疏略云:

    隗囂割據雍州,兵強士附。遇更始政亂,民引頸而望,隗囂不在此時奮起,以爭天命,而欲退為西伯,不亦惑乎?則使漢帝除關隴之憂,得專心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西州豪杰存心山東,派來歙、馬援為使,說服王遵、鄭興、杜林、牛邯,相次歸順漢帝,天下五分而漢有其四。若在天水舉兵,必遭潰敗;天水既定,則天下九分而漢有其八矣。陛下以梁州之地,內奉萬乘之尊,外給三軍以養,百姓愁困,不堪承命,則必有莽潰之危。依臣愚計,當趁天下尚未絕望,招豪杰,發精兵,命田戎據江陵,仗巫山之固,筑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披靡。復命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必對我大有利也。

    博士吳柱上奏:昔武王伐殷,閱兵孟津,八百諸侯同聲擁護,而武王謂時機不成,還師以待天命。未聞無左右之助,而欲出師千里之外,以拓疆土者也。

    荊邯反駁道:今漢帝本無尺土,驅烏合之眾,跨馬殺敵,所向披靡。不趁此與其爭奪天下,而坐談武王之道,是效隗囂欲為西伯而已。

    公孫述:荊邯之議是也。可盡起三軍,使延岑、田戎分兵兩道,與漢中諸將會合。

    公孫況諫道:臣弟以為,不應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于此一舉。

    公孫述聞奏猶疑,終又止兵。延岑、田戎多次請兵出戰,公孫述疑惑不聽。

    然而就在公孫述舉棋不定之際,光武帝已下殺伐之心。

    建武六年,光武帝下詔:即派耿弇為帥,蓋延等副之,從隴道進軍漢中,南下討伐公孫述。更派中郎將來歙奉璽書至雍州,命隗囂出兵協助伐蜀。

    眾將領諾,奉旨而行。

    隗囂聞說漢使將至,大為疑懼,于是下令:先使部將王元占據隴坻,伐木塞道,陰謀殺死來歙,然后嫁禍于公孫述。

    未料來歙甚是機靈,提前偵知其謀,由是半路逃歸,不復西進。

    隗囂派兵緊追,遇漢軍諸將抵進隴道,兩軍展開激戰。隗囂追兵占據地利阻擊,漢軍諸將大敗,各引軍撤退。多虧馬武精銳騎兵斷后,殺隗囂部下戰將數人,諸將得以安全撤回。

    光武帝聞報西征不利,遣使下達詔命,并密囑破敵良策:耿弇軍屯駐漆縣,馮異軍駐栒邑,祭遵軍駐汧邑,吳漢等四將還屯長安。

    隗囂聞報漢軍東撤,以為得志,遂派王元等率兵乘勝進攻三輔。

    馮異、祭遵等各依天子錦囊妙計,布下天羅地網,大破來犯之敵。雍州軍大敗而歸,北地耿定等小股勢力由此皆都背叛隗囂,復投漢朝。

    畫外音:隗囂兵敗,乃遣使向公孫述稱臣,以開雍涼之地叛漢之端。建武七年,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命其再次東征,并派兵以為后援。隗囂由此便為公孫述所控,以三萬步騎進犯安定等地,復被漢將馮異、祭遵等擊退。

    鏡頭閃回,字幕:隗囂字季孟,出身隴右大族,初為新莽天水郡吏,被國師劉歆推薦為國士。劉歆因叛逆被殺后回歸故里,趁機占領天水郡平襄城,自稱上將軍。

    隗囂在邑東立漢高廟,殺牲而盟:計盟誓者共三十一位將領,一十六姓,順承天道,興兵輔佐漢室。如有心懷不軌者,神明滅之。自身墜命,宗室血洗,族類滅亡。

    眾官以牲血涂嘴盟約,發檄列舉王莽罪狀,共同謀伐。

    更始二年,隗囂奉詔到長安,更始命為右將軍。叔父隗崔、隗義合謀反叛更始帝,隗囂害怕禍及自己,因此首告,隗崔、隗義被殺。更始帝感其忠誠,封為御史大夫。

    赤眉軍入關,三輔擾亂。隗囂建議更始帝讓位三老劉良,更始帝不聽。隗囂圖謀挾持更始帝不成,便與數十騎乘夜斬平城門關,逃回天水。再招聚舊部,自稱西州上將軍。

    更始帝失敗,三輔耆老士大夫都逃奔天水,歸附隗囂。

    隗囂折節下士,賜封百官:長安人谷恭為掌野大夫,平陵人范逡為師友,趙秉、蘇衡、鄭興為祭酒,申屠剛、杜林為持書,楊廣、王遵、周宗及平襄人行巡、河陽人王捷、長陵人王元為大將軍,杜陵、金丹為賓客。

    光武帝建武二年,大司徒鄧禹西擊赤眉軍,遣專使持節命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命專制涼州、朔方政事。隗囂派將軍楊廣擊敗赤眉軍,追擊于烏氏、涇陽之間。

    建武三年,隗囂到京師,光武帝殊禮節待之,稱字不名。陳倉人呂鮪侵犯三輔,隗囂派兵進擊,將呂鮪趕走。其后公孫述屢出兵漢中,隗囂連破公孫述軍,蜀兵由此不敢北出。

    漢將屢奏請伐蜀,光武帝命隗囂為先鋒,以考驗其可否信用。

    隗囂就遣長史上書,極言三輔兵力單弱,又有盧芳在旁,不宜伐蜀。光武帝便知隗囂欲割據自重,于是稍降對隗囂禮遇,復正君臣禮儀。

    因隗囂與來歙、馬援相好,光武帝幾次派來、馬奉使往來,勸隗囂入朝,以重爵相許。

    字幕:來歙字君叔,南陽新野人,漢宗室劉嘉姻親。更始帝曾任為小吏,后與妹夫劉嘉歸附光武帝劉秀,命為太中大夫。馬援本姓馬服氏,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后裔。

    隗囂聽說劉永、彭寵都已破滅,心中畏懼,就派遣長子隗恂隨來歙到京進見。

    光武帝甚喜,乃封隗恂為胡騎校尉,鐫羌侯。

    隗囂聞報兒子被封為侯,聚眾慶賀。

    部將王元、王捷常進言:主公以為公子封侯,可喜乎,可賀耶?

    隗囂:公計如何?

    王元:昔更始帝西都長安,四方響應,天下景仰,謂曰天下太平。一旦更始失敗,大王幾無安身之所。今南有公孫述,北有盧芳,江湖海帶有張步、董憲等,王公十余人各據一方,天下事猶未可知。臣等以為,主公今欲遷就馬援,放棄千乘基業,寄居危險之國,以求萬全,是循覆車之鑒而進,非為良策。

    隗囂:若依二公之意,孤當若何?

    王捷:今天水殷富,兵馬最盛,以之北攻西河上郡,東收三輔,循秦舊跡,表里山河。我二人請為大王扼守險要,尋隙東出以定天下,實萬世一時良機也。主公如不能用此,則畜養兵馬,據險自守,堅持以待四方變化,即使圖王天下不成,退亦足以稱霸一方也。魚不離淵,神龍失依,與蚯蚓無異,大王慎思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专栏| 札达县| 本溪市| 绥中县| 柳林县| 保德县| 嘉义市| 麻江县| 漳浦县| 恭城| 临桂县| 吉安县| 屏东县| 临邑县| 沁水县| 九龙县| 阳山县| 江华| 开封县| 恭城| 林甸县| 普格县| 鄂温| 铜山县| 惠东县| 凤翔县| 抚顺县| 安福县| 双牌县| 永靖县| 旅游| 徐闻县| 普定县| 革吉县| 长汀县| 象山县| 高邑县| 伊通| 舞阳县|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