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集 田況之策-《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朝堂之上,眾臣列班,商議安撫匈奴大計。
大司馬嚴尤諤諤直言,陳說利害,王莽不聽,當即賜封王昭君親侄王歙為和親侯,送匈奴使臣還至邊塞,并誘逼須卜當至長安,立為須卜單于。
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聞說王莽更立須卜單于,不由大怒,立反新朝,派兵大肆抄掠北邊。至此,除西域諸國之外,匈奴亦與中原王朝反目。
與此同時,西南邊報傳來,報說更始將軍廉丹攻打益州郡,不能取勝。
繼而又有告急文書入京,報說益州郡夷人棟蠶、若豆等起兵造反,擊殺郡守。越郡夷人大牟亦叛,屠殺官吏平民,侵占財產。
王莽覽表不悅,當即下旨:命召廉丹回朝待罪,改派大司馬護軍郭興、庸部牧李曅代領其兵,攻打蠻夷若豆等部;另派太傅羲叔士孫喜為將,前去平定江湖盜賊。
大司馬嚴尤:天下皆反,朝廷兵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此又何為難事?立即傳檄諸郡,詔命大規模招集全國壯丁,以及死囚、官吏、平民家奴,名曰豬突勇士,以為精銳。以此迎敵,何賊不破!
尚書出班上奏:兵員雖得,軍資不敷支付,卻又奈何?
王莽:此事更易。復向全國征稅,官民財產三什取一,換成綢絹,運送長安。
嚴尤:若與匈奴交鋒,我國中戰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卻又來!開動腦筋,何策不有?可命公卿及以下官吏,皆在府中養馬;據其官秩等級,以定養馬多少。則一年之內,十萬良馬唾手可得也。
嚴尤:匈奴善戰,天下皆聞。臣不知以何人為將,可期必勝。
王莽:這個不用你這個大司馬操心,朕自有妙策。
次日平明,長安城四門皆都張貼告示檄文,上蓋傳國玉璽大印。其文略云:
奉天承運,大新皇帝詔曰,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然匈奴為禍西北,數百年矣,不歸王化。今布告天下,招集國中有奇巧技術者獻策,以攻匈奴,被采納者皆可越級提升。
檄文既出,京師轟動。旬日之間,上言建議者以萬人計,出入朝廷,填塞宮闕。
王莽覽其奏疏,只見五花八門,奇策百出,不一而足。
有說西渡黃河,不以舟楫,連接馬匹首尾,既可成橋,以渡百萬軍隊者;
有說不須籌備軍糧馬料,只要服食藥物,便可使軍隊旬月不饑者;
有說自己懷有奇術,能凌空飛行,一日千里,可偵察匈奴軍情者。
王莽看到此處,實在難忍好奇之心,遂命獻此計者入宮登殿,當面試驗。
獻策者領旨上殿,便以鳥羽做成兩翅,頭身都附羽毛,登高縱躍,以扣環紐帶操縱飛行。未料只滑行數百步外,便即跌落地上,摔得頭青臉腫,眾官無不大笑。
王莽知其皆不能用,但為保住朝廷顏面,亦都任命為理軍,賞賜車馬,等待出征。
時有夙夜連率韓博,聽聞天子專好獵奇,乃上書奏報,推薦異能之士。其疏略云:
今有奇士巨毋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身長一丈,腰大十圍,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來至臣府,欲求奮擊胡虜。霸臥則枕鼓,坐以鐵箸取食,此皇天所以輔新室也!若蒙陛下恩準,臣請即日將以大車四馬,上建虎旗,載霸詣闕。愿陛下更作大甲、高車、賁育之衣,遣大將一人,與虎賁百人迎之于道。京師門戶若不能容,則請開高大之,以示百蠻,鎮安天下。
列位看官!你道世間焉有此等人物?原來韓博此奏,是欲效漢武帝之時東方朔,以此諷諫天子,勸其休要聽信無稽之談,遺笑天下。
王莽覽奏,惱羞成怒,便即回復,詔命將巨毋霸留在新豐縣,更其姓氏為巨母,意謂是因文母太后駕崩,而此人出現,是姑母欲使自己成為霸王之符命。同時命將韓博關進監獄,以出言不當、戲弄天子為由,終于將其處死。
自古以來,因開皇帝玩笑而喪失性命者,韓博當是第一人。
旬日之后,大司馬嚴尤上奏:二十萬大軍征集完畢,屯于京師郊外,等候帝詔。
王莽聞報大喜,當即下詔:既是如此,便遣嚴尤、廉丹二卿為將,率軍攻打匈奴。復將二卿都賜姓征氏,稱為二征將軍,命務必誅殺欒提輿單于,而立須卜當代之。
圣旨既下,大軍于長安城西馬圈祭旗誓師,準備西征。
主帥嚴尤止住三軍,復上書奏道:微臣以為,國事紛擾,有緩有急。當今之計,匈奴之事可暫且罷置,首要之事,是平山東盜賊。臣冒死上言,伏乞圣裁。
王莽覽奏,怒火萬丈:箭在弦上,豈可不發?此賊一貫消極怠戰,朕不用你便了。
于是下詔,命將嚴尤免職。滿朝文武見此,皆都震驚,但無人敢言。
時有議曹史范升,代郡人氏,欲詣闕進言,先向大司空王邑呈遞簽呈。其書略云:
子不間父母,方稱孝子;臣不毀君王,乃謂忠臣。今眾人異口同聲,歌頌皇上神圣,贊揚閣下英明。今天下大事昭如日月,震比雷霆,然天子不見,閣下不聞;則天下萬民,闔喚蒼天?閣下以善政不言,過失猶?。灰詯赫兄?,失則大矣。兩者必居其一,則無怪乎天下怨恨,皆歸于公。天子今恐遠方不服,臣卻以國內百姓不滿為憂。今正逢春始,卻征調壯丁役使遠方,粗食不充,田地荒蕪,糧谷騰貴,一斛數千錢,官民水深火熱,豈誰為國!臣恐不久,胡貊守闕,盜匪入帷矣。臣有良策,請引見天子,臨闕奏之。
王邑看罷,冷笑數聲,置之不理。
大軍未發,翼平郡連率田況奏報,說郡縣對民間財產估計不實。
王莽遂命再征稅一次,并謂田況忠心為國,升為伯爵,賜錢二百萬。民眾本來不堪困苦,今又被征賦,皆都咬牙切齒咒罵田況,恨其早死。
青徐二州百姓家財蕩盡,由此扶老攜幼,拋棄家園流亡,終致老弱死于路上,強壯加入盜賊。遂皆推東??ぶ慰h人刁子都為首,乃率流民起事,轉戰于徐、兗一帶,擁眾六七萬人。由此北望赤眉,南聯綠林,齊魯吳楚一帶皆反。
春正月,王莽詔命大赦天下,根據三萬六千年日歷,改年號為地皇。
為征匈奴,又下詔書:予之皇初祖考黃帝平定天下,將兵為大將軍,內設大將,外置大司馬五人,大將軍至士吏凡七十三萬八千九百人,士千三百五十萬人。予受符命,稽考前人,將條備焉。因此詔命,設置前大司馬、后大司馬、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中大司馬職位,各州牧至縣宰都賜予大將軍、偏將軍、裨將軍、校尉稱號。
詔旨既下,天使四出。于是乘坐驛站傳車使者經過各郡,每天將近十批。各郡倉庫中沒有現存糧食供給,駕傳車馬匹不夠,就掠取民間,征用路上行人車馬。
秋七月,大風摧毀王路堂。
王莽又借符命,詔立王安為新遷王,將太子王臨降為統義陽王。又下詔書,說黃色寶貴,紅色輕賤,命郎官、侍從官都穿深紅色衣服。
當時常有望氣者入宮求見皇帝,都說京城中宜大興土木,以壓制邪祟。
王莽深信不疑,便命在長安城南興建九座皇家祭廟。其中黃帝廟最大,東西南北四方各長四十丈,高十七丈,其它祭廟減半,規模十分宏偉。
為修建皇家祭廟,復下詔廣泛征召全國工匠及捐助錢糧者,人馬糧草絡繹于途。
九廟設計極盡工巧,支出數百萬錢,役夫喪生者萬人左右。
當月大雨,連綿六十余日不停。
忽一日,大司空屬吏王丹向朝廷告密,說有鉅鹿郡男子馬適求等人,意圖謀反,欲發動燕、趙等地兵馬,在密謀之時泄露消息,為小臣所知。
王莽覽奏,賜封王丹為輔國侯。立遣三公大夫逮捕審訊馬適求黨羽,牽連到各郡國才俊之士數千,都被處死。自此舉國大興告密之風,奸巧欺詐之徒,皆以誣人造反為務。
汝南人郅惲深明天文星象,上書奏道:天兆漢室必當復興。屢生異象者,是示以陛下覺悟,歸于臣僚者。陛下寶位取之于天,宜還于天,謂知天命。
王莽覽奏大怒,命將郅惲擒拿進京,下入詔獄;后又赦免,以示寬容。
地皇二年春正月,新朝皇后病死,謚曰孝睦皇后。
王莽下詔:皇后大喪,諸皇子王公勛戚皆許上祭。惟皇后親子統義陽王臨不孝,行為荒悖;且亂言天道星相,包藏禍心,故不許臨喪,命在府中思過。
朝中眾臣聞詔,再次震驚,私論紛紛。
鏡頭閃回,景陽宮中,皇后生前。
皇后本是王莽結發原配正妻,為人性情賢婌,貞靜端莊。初因丈夫王莽為沽名釣譽,逼死自己親生數子,皇后不敢明言,但只為之涕泣,以至失明。
王莽見此,心中也頗為后悔,便令太子王臨居于宮中,奉養母親。
皇后侍者原碧貌美非常,王莽本已臨幸;太子王臨既居內宮,亦與其私通。
天長日久,太子因恐事泄,便與原碧密謀,欲殺生父王莽,以免大禍臨頭。
然而原碧膽小怕事,只能參與密謀,不敢親自動手。
王臨歸見其妻,面帶憂色。
太子妃乃是國師劉歆之女,因家傳秘術,自幼善觀星相。因見太子臉色不愉,愈加相信自己觀星所斷,于是忽作驚人之語道:我說什么來?昨夜觀星,便知宮中將恐有白衣之會;今日再看夫君臉色,果然不差。
太子猛吃一驚,以為被妻子看出心事,急問道:什么白衣之會?
太子妃:白衣之會,便是穿孝,意謂這皇宮之中,將有喪事發生也。
太子:此話可真?
太子妃:怎么不真?我家傳觀星絕藝,百不失一!
王臨聞言大喜,暗道:此是我謀且將成功,必是舉國為父皇掛孝之兆也。
心中雖喜,卻不說破,也不形于顏色。
未料太子其事未舉,便被父皇借大風降兆為名,貶為統義陽王,并命搬離皇宮。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扎兰屯市|
五大连池市|
大兴区|
堆龙德庆县|
阿尔山市|
万盛区|
辽源市|
读书|
宁远县|
富阳市|
习水县|
郓城县|
繁峙县|
怀集县|
阿拉善盟|
张家界市|
乌苏市|
高陵县|
定安县|
天津市|
微山县|
宁南县|
收藏|
松江区|
崇义县|
望城县|
宝兴县|
观塘区|
故城县|
瑞安市|
同江市|
比如县|
南阳市|
金溪县|
都江堰市|
福贡县|
名山县|
开化县|
江都市|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