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十二集 呂母報仇-《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未央宮中。西域信使在朝堂上喋喋不休,敘述匈奴政變,建興帝早已不耐。

    王莽:甚么亂七八糟,纏雜不清。匈奴內亂,權勢更迭,與我何干?起去!

    信使:諾,臣告退。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鏡頭轉換,西域大漠,匈奴王庭。

    字幕說明:天鳳元年,邊塞大饑,人相為食。

    烏累單于聞說子登已死,悲憤交加,上書長安,求將尸骨取回安葬。

    王莽為討好烏累,詔命撤回駐屯邊郡大軍,將陳欽免職調回長安,復逮捕入獄。

    陳欽憤然道:此是欲以我取悅于匈奴也,某寧死不辱!

    遂于深夜解帶上吊,自殺于獄中。

    王莽聞說陳欽已死,以為與匈奴仇恨已解;于是復遣和親侯王歙為使,率團護送匈奴右廚唯姑夕王、奉侍子登及諸貴人從者尸骨歸喪。

    烏累單于聞報,遣男大且渠奢等人至邊塞迎之。男大且渠奢者,須卜居次云之子也。

    王歙隨男大且渠奢到至單于王庭,面南而立,開讀圣旨,盛陳新朝天子王莽威德。

    烏累單于聽而不聞,恨怨之情形于顏色。

    王歙見此,心中會意,乃命從人自軍中搬出許多金珠珍寶,送入王帳;復令當場打開箱蓋,只見滿室流光溢彩,耀眼生花。

    烏累單于:貴使此是何意?

    王歙:王子登不幸死于長安,我大新皇帝陛下萬分過意不去,因此特賜這些稀世珍寶予殿下,以為補償。更因殿下誠心歸附天朝,復命改稱匈奴曰恭奴,單于改稱善于,給賜印綬;更加封骨都侯須卜當為后安公,其子男奢為后安侯。

    烏累單于:天朝皇帝如此眷顧,臣下何以克當,謝主隆恩!

    匈奴單于因貪新朝所賜金幣,故此甘愿接受新朝敕封,歸附稱臣。但因懷殺子之恨,自王歙去后,依舊寇盜入侵新朝邊境如故。

    王莽以為天下自平,故銳志于地理,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

    公卿旦入暮出,論議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結冤案,對民之急務,置若罔聞。致有縣宰出缺多達數年,便使郡守兼任,各地貪殘日甚。

    如此以來,中郎將、繡衣執法在郡國者并乘權勢,傳相舉奏。

    王莽又命公士分布各郡,勸農桑,班時令,按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由是郡縣賦斂,遞相賄賂,白黑紛然,百姓守闕告狀者日益增多。

    建興帝因專權篡位,故不敢信任大臣,務求自攬眾事,不厭其煩。國內政務皆命宦官兼領,封奏密事只命近臣啟封。由是未過數年,致無大臣可信用者。

    王莽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由此日理萬機,勤政至極;常自入夜理政,直至天明猶不能勝。尚書因是為奸寢事,上書待黜者連年不得去,拘系郡縣者逢赦而后出,衛卒不交接代戍者,延挨可至三歲之久。谷糴常貴,邊兵二十余萬人,皆仰求衣食于縣官。五原及代郡尤被邊卒荼毒,邊民多起為盜賊,數千人為輩,轉入旁郡。

    天鳳二年秋,邯鄲以北大雨,水出,深者數丈,流殺數千人。

    三年春二月,國內大地震,兼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多有枯死。

    大司空王邑借故上書,以地震示警自劾失德,乞求骸骨致仕還鄉。

    王莽不許,并下詔撫慰:夫地有動有震,是為常態。震者有害,動者不害。《春秋》記曰地震,《易經》載曰坤動;動靜辟翕,萬物生焉。

    其好自誣飾,玩弄辭藻,皆為此類。

    只因四面出擊,屢興征伐,大新朝由是財政吃緊,入不敷出。王莽為解眼前之困,遂以制度未定為由,宣布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領取俸祿。又詔命自六月朔庚寅始,按照制度發給官吏俸祿,分四輔、公卿、大夫、士,下至輿、僚,共計十五等。

    由于制度瑣碎,核算課計煩難,又國庫空虛,官吏到底還是領不到俸祿。如此一來二去,各級官吏于是紛紛利用職權,靠收受賄賂解決費用開支。

    鏡頭轉換,西南夷民亂不休,邊境戰火紛飛,無有寧日。

    王莽詔命馮茂為平蠻將軍,使其率兵征伐。

    馮茂奉旨出兵,前往攻打句町。中原士兵不服水土,又值瘟疫盛行,未經作戰,死亡者便有十之六七,因此屢戰不勝。

    為保障軍需,馮茂下令征收當地百姓財物,十中取五。

    于是未過半年,益州繁庶之地已至民窮財盡,而句町叛亂不能平定。

    王莽聞報大怒,命將馮茂調回京師,關進監獄,最終死于獄中。于是再派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為正副將,大舉征發天水、隴西騎兵,兼發廣漢、巴郡、蜀郡、犍為等郡官員丁壯十萬人,外加糧秣運輸者共計二十萬人,發兵再攻蜀南。

    廉丹及史熊奉命而往,大舉征進。

    大軍到達川南,正遇叛軍,于是吩咐列陣,擊鼓吹號,發動進攻。句町叛軍未料官軍再來,出其不意,一戰而潰,退入山林。官兵此戰斬殺敵人數千,旗開得勝。

    廉丹立馬高坡,指揮部下追亡逐北,乘勝深入敵境,臉露得意之色。

    然而隨著官軍征進步伐加快,戰線向縱深拉開,其后未久,形勢便即急轉直下。

    只因蜀道轉輸艱難,軍糧供應不上,士兵陷于饑餓,又染瘟疫,由此轉勝為敗。

    消息傳至長安,皇帝王莽無奈,只得下達詔命,準許廉丹、史熊回師。

    廉丹、史熊雖接詔命,但恐就此回師,亦如馮茂被治敗軍之罪。二人略加商議,遂聯隊名上奏,要求朝廷派兵增援;并自愿簽立軍令狀,若再不勝,甘受重罰。

    王莽覽表,以為二人勇氣可嘉,當即準奏,決議再發大軍十萬。又檄令全國各州郡縣府鎮,加緊征夫籌糧,以供軍需。

    圣旨到處,各郡縣不敢不聽,只得奉旨而行。于是千里轉輸軍餉,捐稅更重。

    檄文傳至益州就都,大尹馮英見此,冒死具本上奏。其疏略云:

    臣啟陛下,自西南夷叛變以來,前后幾近十年,郡縣皆叛,抗擊朝廷未曾停止。此前任用馮茂,茍且推行,不顧后果。道縣以南險峻深邃,將其百姓趕到遠地居住,費用常以億計,官兵遭瘴氣而死者十分之七。如今廉丹、史熊為保富貴爵祿,更立軍令狀,限期征調各郡士兵糧食,又搜民間財物近半,梁州民窮財盡,戰功不就。臣謂宜停征戰,派軍駐守并開墾耕田,封賞招誘夷人,是為上計,伏惟圣裁。

    王莽覽奏大怒:此賊可惡。前線正當決戰之際,怎敢怠慢國法,兼出此不吉之言,亂我軍心!立命罷免馮英官職,下獄待勘。

    御史大夫:陛下容奏。馮英雖然言辭不敬,但念其忠心體國,并無私心,尚乞寬宥。

    王莽:如此說來,此人為民請命,倒也無可厚非。可調離就都,命為長沙郡連率。

    御史大夫:陛下圣明。

    王莽:馮英所云梁州民窮財盡,倒也并非危言聳聽。既是如此,為迅速平滅西南諸夷叛亂,需借西域諸國之助,方可奏功。速傳朕命,派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戊已校尉郭欽,分道出使西域各國,命其供應民夫糧秣,以助朝廷大軍征伐。

    御史大夫:諾!陛下圣明。

    天使離京,到至西域都護府,傳達圣旨。

    王駿、李崇、郭欽三將跪聽帝詔,山呼萬歲,領旨謝恩。天使辭歸,還報長安。

    三將送走天使,返回府中,商議征集西域各國民夫糧秣之策。

    王駿性格暴烈,率先發言:圣旨既下,有何商量?傳諭列國,命其遵照執行可也。

    李崇:自漢末以來,朝廷勢衰,西域諸國不服天朝久矣。況今改朝換代,已非劉氏天下,諸國未沐大新朝恩澤,豈肯俯首聽命于我?

    王駿:天子旨意,即便諸國不聽,我等身為新臣,豈可違拗?西域諸國果有抗命者,我等便可就此率兵襲擊,強行索糧。又可趁機建立邊功,甚至封侯,有何不可?

    郭欽:將軍所言甚是,末將愿唯馬首是瞻。

    李崇:既是如此,我等三人同心協力,不可懷有二志。此去西域諸國之中,焉耆首當其沖。前往焉耆宣旨索糧,我三人誰先?

    王駿:天子圣旨,指定某為主使,自是我先。

    李崇、王駿:誠然如此,我等不敢掠美,惟愿將軍早奏凱歌。

    王駿大喜,昂然領兵而出,踏上西征之路。于路無話,這一日眼見焉耆國遙遙在望,遂命扎下營柵,派出使節,往其國中求見焉耆王,傳達新朝天子詔旨。

    焉耆王聞報新朝使節到來,以禮相待,排擺香案,立聽詔旨。聞說是前來征夫籌糧,雖然心中不愿,但知己非新朝對手,亦只得低眉順目,施以緩兵之計。

    新朝使節:殿下,我大新皇帝詔旨,可曾聽清?

    焉耆王:一清二楚,毫無差謬。

    新朝使節:既是如此,殿下意欲如何?

    焉耆王:我焉耆小國,累受匈奴欺凌,向蒙天朝庇護,使為外藩。既是天朝大皇帝今番有詔,豈敢不遵?小王情愿投降新朝,盡力供應民夫糧秣,甘受驅使。

    新朝使節:如此妙極。某便告辭回去,還報王駿將軍。

    焉耆王:貴使遠來不易,尚容小王敬備菲酌,以洗風塵。

    新朝使節:既是殿下一番美意,小可受之有愧,卻之不恭。

    焉耆王:貴使休要這般客氣。來人,備宴!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沈丘县| 雅江县| 象山县| 扎鲁特旗| 平乡县| 克什克腾旗| 长白| 柳州市| 榆林市| 梁河县| 南康市| 翼城县| 海宁市| 石棉县| 吴川市| 卢氏县| 井冈山市| 蓝田县| 平阴县| 封开县| 钦州市| 随州市| 布尔津县| 宜城市| 华蓥市| 精河县| 临海市| 乌拉特前旗| 邹平县| 德格县| 探索| 旌德县| 旬阳县| 杭州市| 岳西县| 隆安县| 灵丘县| 洞口县| 海伦市|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