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五集 臥薪嘗膽-《華夏真相集》


    第(3/3)頁

    計然:胡僧何姓?

    老聃:僧家姓釋。

    計然:胡僧所傳是何經典?

    老聃:胡說八道經。

    計然:何謂八道?

    老聃:佛家八道,又稱八正道,是佛家弟子必修八項,是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計然:便請師尊,傳弟子八道經,然后再走。

    老聃:須待五百年后,由胡僧來說方可,此時卻是說不得也。

    說罷呵呵而笑,然后身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就此不知所終。

    畫外音:至于老聃行蹤,其后有道家門徒傳說,謂老子并未遠行,而是隱居于景室山,位于今洛陽灤川境內。因其后道家各派,皆尊老子為創派祖師,贈號太上老君,故此景室山便改稱老君山。又傳老子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死于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

    老聃騎牛一路往西,相去洛邑不遠,但見四野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皆是戰后劫難情狀。老聃觀而悲憫,便在牛背上自語道:

    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思思想想,前至函谷關,于是報名叫關。

    函谷關守尹名喜,少時即好觀察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前日夜晚,獨立樓觀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形如飛龍,向西滾滾而來。

    此日正在城樓巡視,忽聞報說周室守藏史老聃在東門叫關。因早聞老聃大名,這一喜非同小可,急奔至東城,命令開關,親出城外迎接。

    因見關前立一青牛,牛背上坐一老者,白發如雪,雙眉垂鬢,大耳垂肩,又長須垂腹,飄飄然有神仙之態。關尹喜便知來者必是老子,遂在青牛之前,納頭便拜。

    老子:你是官,我是民,拜我何干?

    尹喜:晚生何幸?小吏尹喜,拜見圣人!

    老子急下牛背,雙手攙起,長揖還禮,共入關內。

    尹喜不許老子居住館驛,非請入自己府中,熱情相待,執弟子之禮,求問修行養生之道。老子見其談吐不凡,知是同道中人,不由大喜,于是談道論術,相談甚洽。關尹請教三日,只覺老子淵博如海,學問與道法深不可測。

    尹喜遂請求道:先生道法出于尊口,入于我耳,他人不能意會。先生乃當今圣人,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以為己任。今先生將欲隱居,奈欲求教者何!

    老子:若依子意,卻待如何?

    尹喜:依小子之意,先生何不將圣智著書留世?

    老子:孔子云,圣人述而不作。道法皆藏于心,領會于意,留書何為?

    尹喜:小子雖淺陋不智,愿代先生傳此道法于后世,使其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推髯而笑,欣然允諾,命取刀簡,奮筆疾書。便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推本溯源,著《老子》五千言。三日之后,其書乃成,交付尹喜。

    尹喜:未知此書何名?

    老聃:因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故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德經》。統而論之,可稱《道德經》。

    尹喜:經中所云,何用于世?

    老聃:《道經》言其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德經》言其處世之方,蘊長生久視之道。

    尹喜再拜受教,如獲至寶。乃行拜師之禮,作為老聃關門弟子。

    老聃在函谷關盤環十日,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復將其中微言大義,皆傳尹喜。

    到第十一日上,便騎青牛飄然而去,絕不停留。

    待關尹喜來至臥房門外,呼喚晨醒之時,老子已在二十里外。于是騎在青牛背上,任其所之,不加約束。行至雍郊,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在身后大呼。

    畫外音:先生留步,弟子來也!

    老聃聞聲睜開雙目,回頭看時,見一人騎馬趕來,竟是弟子陽子居。陽子居乃是魏國人,曾入周室太學,在洛陽師從老子學道,不料竟在此相遇。

    陽子居追上老子,從馬上翻身而下,拜于青牛之前。

    老聃下牛,扶起楊子,坐于青石之上,師徒歡會。

    老聃:楊子近務何事,因何至此?

    陽子居:弟子因見周室衰微,孔子周游列國而不見用。先生亦離朝隱居,便知天下已無人能扭轉乾坤。故不愿為官,亦效先生離朝。

    老聃:不愿為官,倒也罷了。因何來此?是為專門追趕為師耶?

    陽子居:非也,弟子不知恩師在此。因弟子祖籍此處,來此是為尋訪先祖故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

    老聃:人生于世,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足矣。且既云離朝隱居,又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既云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能如此?但若購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能支撐家業?又若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

    老聃:大道自然,何須強自求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師徒同路而行,途中談談說說,前至涇水,雇船而渡。

    老聃牽牛先登,陽子居引馬后上,同船乘客見老子年邁,俱都讓座。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則昂首挺胸,對眾人洋洋不睬。既渡涇水,棄舟登岸。

    老聃:我觀子剛才在舟上神態,昂首傲視,唯己獨尊,實不可教也。

    陽子居:弟子在周室朝堂為官,二十年來,習慣已成自然,此后必定改之!

    老聃: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

    陽子居聞之,猶如醍壺貫頂,一改原來高傲,不矜不恭,不驕不媚。

    老子贊道:小子有進,孺子可教!人生于父母,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于道矣!

    于是師徒相別,分手各去。老子自此在關中之地遺下楊子一支道派,就此鴻飛渺渺。

    鏡頭轉換,按下老聃西去,復說吳王圖霸中原。

    公元前491年,范蠡在練軍間歇,與師妹越盈泛舟閑游。

    正暢游之際,忽聞溪邊笑聲儼儼,又見沙鷗翔集,游魚沉底。抬頭看時,見有幾個少年女子,正在岸邊浣紗,一邊撩水嬉戲。其中有一碧衫少女,美艷不可方物。

    越盈首先看到,大為驚訝,暗扯師兄衣袖,向溪畔一指:師兄,你看。仙女下凡!

    范蠡順其手指方向看去,見是浣紗之女,先是不以為意。恰逢那碧衫少女回過頭來,兩人四目相對。范蠡立時如被雷擊,渾身巨震,目瞪口呆。

    越盈輕笑:怎樣?

    范蠡:什么怎樣?

    越盈:這位碧衣姐姐,長相怎樣?

    范蠡:師妹欲聽真話,還是虛語?

    越盈:自然是真話。

    范蠡:若聽真話,只有四字。

    越盈:哪四字?

    范蠡:驚為天人!

    越盈:則便納其為妾,如何?

    范蠡:此乃復國重器,興越至寶。納之為妾,豈非暴殄天物!

    越盈:即曰復國重器,興越至寶,師兄將欲如何用之?

    范蠡:重價以購之,盛妝以飾之;歌舞以教之,冶容以誨之!

    于是泊舟登岸,暗地向林中打柴人打聽碧衫少女家世。

    打柴人:你若問她,周圍數十里內,無人不知。其乃是左近句無苧蘿村人,子姓施氏,本名夷光,又名鄭旦;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范蠡拱手道謝,遂與師妹到至苧蘿村中,見到夷光之母,饋以重金,說以選為越王宮中侍女。夷光母一生不曾見如此重金,立時應允。范蠡遂等夷光還家,命師妹將其引至僻靜之處,說以施展美人計,蠱惑吳王夫差,以助越王復仇之事。(本集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清流县| 富宁县| 罗田县| 始兴县| 双桥区| 陆良县| 电白县| 辉南县| 石楼县| 汉沽区| 吴堡县| 富顺县| 大兴区| 疏附县| 利川市| 乌拉特中旗| 浑源县| 昂仁县| 庄浪县| 建始县| 云龙县| 雷州市| 商都县| 新和县| 句容市| 盐源县| 岱山县| 腾冲县| 如东县| 乐安县| 班玛县| 兰溪市| 郸城县| 弥渡县| 屯昌县| 灵武市| 马公市| 吉木乃县| 新密市|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