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集 臥薪嘗膽-《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范蠡乃運用道家妙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規造新城,將會稽山整個包圍在內。西北立飛翼樓于臥龍山,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內城建筑已畢,修建外郭,獨缺西北不圍,揚言既已臣服吳國,不敢壅塞貢獻之道,實圖進取之便。
筑城已畢,還報越王。勾踐引眾臣來觀,看罷大喜。當轉至龜山,忽靈機一動。
吳王:范卿奇才,真乃鬼斧神工,固若金湯。可于此山之巔再筑一臺,名曰靈臺;在臺上建三層樓,以望吳國,志我不忘吳王之賜。
范蠡應諾,旬日建成,制度俱備。
勾踐率領百官國人,自諸暨遷都會稽,并將王宮設于靈臺。于是便升范蠡為相國,文種為副,皆予重賞。二卿再拜固辭,越王不許。
越王:孤實不德,以至失國亡家,身為奴隸,遺羞先祖,兼愧對國人。茍非二位相國,及諸大夫極力襄助,寡人焉有今日?
文種:此乃先王神靈護佑,大王之福,臣等何功之有?愿大王勿忘姑蘇石室之苦,則越國可興,吳仇可報。
勾踐聞此,忽想到嘗糞之辱,深望文種一眼:賢卿教誨,勾踐敢不敬受!
當時文種正在稽首,未嘗察覺;范蠡在旁,卻將此頗含深意盯視看在眼中,不由心內打一個突,感到一陣寒意襲身。
越王遷都已畢,諸事皆備,乃以文種治理國政,范蠡治軍;又尊賢禮士,敬老恤貧,與民生聚養息。期年下來,物阜民豐,百姓大悅。
畫外音:自從文種提起在吳都受苦之事,越王勾踐時思嘗糞之事,便覺口臭不堪,于是言于夫人,請其制作長柄毛刷,每日清晨醮鹽水以刷口齒,便是如今牙刷前身。
范蠡聞說此事,猜中越王隱疾,便與師妹越盈親往城北山上,采來蕺菜以獻。越王食之,果覺口臭之感漸消,于是大喜,乃使人采蕺入宮,賜給百官皆食。
自此之后,越人喜食蕺菜成風,因名其山曰蕺山。蕺菜者,亦即魚腥草也。
于是文種為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范蠡練兵,水陸戰陣皆都訓練精熟;又命師妹越盈,教給軍士劍術。又奏請越王,開鐵礦以鑄利劍,重金聘請歐冶子以為監工。
三年之后,得利劍五萬口,皆配給將士,人手一口。于是越國軍中,每人除干戈戟矛在手,并皆肋下佩劍,且都劍術精湛。又憑越女劍法,越人由此近身作戰,天下無敵。
勾踐為報奇恥深恨,帶頭苦身勞心,冬常抱冰,夏還擁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苦膽于坐臥之所,每日早起晏臥,臨睡之前必以舌舔嘗之,謂曰“臥薪嘗膽”。
又常于中夜暗泣,口念夫差之名不止。
鑒于越國喪敗之余,生齒人口大減,勾踐制定法令,傳檄全國:
禁止少夫長婦,或老夫少妻。女子十五不嫁,男子十七不娶,父母俱都問罪。
孕婦生男,賜壺酒及一犬,若是生女,賜壺酒及一豚。
生子三人,官養其二;生子二人,官養其一。
國有死者,越王必親為哭吊。出游必載飯羹于車,遇童子及少年,餔而啜之。
檄令即下,行之數載,國內人口大增,重現舊觀。又積草囤糧,充實國庫軍需。若遇農耕之時,越王勾踐必率群臣,至田中躬身秉耒。
越王夫人親自織績,與民間女子同勞共苦。七年免稅,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十余年間,越國問候貢獻之使,無一月不至吳國。吳王夫差嘉許勾踐之順,便命增加越國封土,縱橫八百余里,盡為越壤。勾踐治葛布十萬匹,甘蜜百壇,狐皮五雙,晉竹十艘,以答封地之禮;夫差大悅,更賜越王羽毛之飾。吳越兩國之親,甚過父子兄弟之邦。
鏡頭轉換,按下越王臥薪嘗膽,矢志報仇,復說在此期間,列國發生之事。
周敬王二十九年,楚昭王使單浮于為將,領兵攻打梁邑及霍陽山(今峴山)戎蠻國。
戎蠻不敵楚兵,三戰皆敗,國君蠻子赤率其殘部奔晉。楚王遣使至晉,索取亡國之君。晉國正卿趙鞅不欲得罪楚國,遂擒蠻子赤及其國五名大夫,送交楚國,戎蠻子國遂滅。
同年吳國攻陳,楚國派兵援救,吳國因而退兵。
楚昭王引軍屯于城父,聞說孔子在陳,因而大喜,急使人往聘孔子,請其至楚。
孔子亦早有周游楚國之意,得楚王聘書,便欲前往城父拜禮。因命眾徒,分向陳、蔡國君告辭,來日啟行。
陳、蔡二國大夫聞說孔子欲往楚國,皆都失驚。
陳大夫:孔子乃世之大賢,當初為魯國代相,只半年魯國便即大治。今若受楚王之聘,為其令尹,則我淮上諸國,再無寧日矣。
蔡大夫:其周游列國,所刺譏之言,又皆中諸侯之疾。今若受楚國之聘,是龍入大海,虎入深山,必大展其才,勸說楚王伐我陳、蔡二國,如此大事不妙矣!
陳大夫:留之不住,又不能殺卻,如此奈何?
蔡大夫:可以兵阻之,只需不使其向南至楚,便曰大吉。
商議已定,于是便趁孔子未及出發,各發徒役前往邊境,圍困孔子于野。孔子由是不得前行,繼而絕糧,七日之久。
眾徒皆都餓病,甚至大半不能站立。孔子卻安之若素,每日在帳中撫琴自娛。
眾徒餓甚,見師如此,皆懷抱怨。
子路慍怒入見,當面嗘落道:夫子,君子亦有窮乎?
孔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
子路: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仲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愧不能答,只得施禮退下。
子貢侍立在側,隨口答道: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孔子:端木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其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再拜受教,退而侍立如初。
顏回上前施禮: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孔子欣然笑道: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子路聞之,自感慚愧。
七日之后,陳、蔡諸大夫手下徒役,見孔無有突圍南下之意,便即漸漸懈怠。孔子見此,遂派子貢趁夜潛行,借助莊稼遮擋,躲過徒役監視,前至城父,去搬楚兵。
楚昭王聞報,立即興師,前往陳蔡邊境,迎接孔子。二國徒役見楚國兵至,一哄而散,于是孔子與眾弟子脫困得免。
孔子前至城父,與楚昭王相聚十數日,復與談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調重彈。楚昭王聞此,以為聞名不如見面,唯唯而已,并無興趣。
孔子見此,遂婉拒其聘,與眾弟子踏上返魯之路。
自此之后,孔子正式結束列國之游,潛心治學修書,終成六經,傳于后世。
鏡頭轉換,復說老子李耳。
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
因其曾被孔子稱拜為師,故此隱居期間慕名而至者摩肩接踵,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于是數年之間,號稱老聃弟子者遍于天下,諸侯之國。
有一弟子,名叫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學成后隱居北部畏壘山上。在此居住三年,則畏壘之地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
當地人欲推庚桑楚為君,庚桑楚不悅道:巨獸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出山林之外,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于海灘之上,則為眾蟻之食。故鳥不厭天高,可以飛矣;獸不厭林密,可以隱矣;魚不厭海深,可以藏矣;兔不厭洞多,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藏影,故不厭卑庸。
有名南榮者,年過三十,聞庚桑楚高論,欲求養生之道。
庚桑楚道: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何不南去宋國,求教老聃?
南榮聞言,行七日七夜,至老聃居舍,再拜求道。
老聃:子為何人,來此何事?
南榮:弟子南榮,資質愚鈍,特行七日夜,來求教圣人。
老聃:汝求何道?
南榮:養生之道。
老聃: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無牽掛,于是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今汝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
南榮聞言,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于是身心清爽舒展,曠達淡泊。
似此之例,不一而足。
十余年間,老子已將王子朝所遺經史典籍,分地埋藏已畢。因囑令首徒計然:我今去矣。子當率范蠡等眾徒,傳承光大我道家門派。
計然:我師將往何處?
老聃:我此去十萬八千里,歷經西域數十國度,將至天竺,點化胡人,使彼處為西天極樂世界。
計然:我師何時回歸東土?
老聃:五百年后,當有胡僧東來,傳我大道。
計然:其道為何?
老聃:其道名佛。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屏南县|
赫章县|
金昌市|
焦作市|
麻城市|
石林|
衡阳市|
津南区|
楚雄市|
武义县|
武功县|
镶黄旗|
泗洪县|
武汉市|
丹江口市|
黎平县|
灵寿县|
云和县|
婺源县|
宁安市|
锡林郭勒盟|
濉溪县|
图们市|
威海市|
建瓯市|
东乡县|
五原县|
莎车县|
昌吉市|
双牌县|
秦皇岛市|
石门县|
吉林省|
台南市|
志丹县|
巩义市|
岢岚县|
洛扎县|
城市|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