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集 趙氏孤兒-《華夏真相集》
第(3/3)頁
即命優(yōu)孟,往召孫叔敖之子孫安。
孫安敝衣草屨而至,上堂參拜,衣衫襤褸,狀若貧民。
莊王慚愧道:未料令尹之子,竟窮困至此乎?
優(yōu)孟:子孫若不窮困,不見前令尹之賢德也。
楚莊王:既孫叔遺命,不愿其子就職當(dāng)朝,可封以萬戶大邑。
孫安固辭:君王倘念先父尺寸之勞,給臣衣食,愿得封寢邱,臣愿足矣。
莊王奇道:寢邱瘠惡之土,于卿何利?
孫安:臣子不知。惟因先父遺命,若非此地,他邑皆不敢受。
莊王雖然疑惑,最終從之。
畫外音:孫安之后,傳至子孫十?dāng)?shù)代,雖然朝中風(fēng)云變幻不休,諸大夫相互爭奪,但因皆謂寢邱并非良宅,其地名且兇,故此無人來爭,永為孫氏基業(yè),乃知孫叔敖先見之明。
公元前594年,乃魯宣公十五年。
《左傳》載:秋七月,初稅畝。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畝,復(fù)十取一。
魯國開始按土地畝數(shù)征稅,名為初稅畝。從此,井田之外,私田開始納稅。通過初稅畝,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初稅畝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中國稅收制度正式形成,同時標(biāo)志中國從奴隸制賦稅向封建制賦稅制轉(zhuǎn)化,就此開端。
魯宣公聞?wù)f楚國大勝晉軍,與楚、宋、陳會盟于齊,標(biāo)志楚莊王正式成就霸業(yè)。
鏡頭轉(zhuǎn)換,赤狄族,潞國。
潞國之君名喚嬰兒,娶晉景公之娣伯姬為夫人。其時君權(quán)勢微,國相酆舒專權(quán)用事。
畫外音:狐射姑寄居潞國之時,酆舒畏懼三分,不敢放恣。狐射姑死后,酆舒便肆無忌憚,誣陷伯姬通謀晉國,逼迫國君潞嬰兒將夫人縊殺。
又與潞子出獵郊外,醉后彈傷潞子之目,不以為意,只道歉罰酒了事。
潞嬰兒不堪其虐,遂寫密書至絳城,求晉侯起兵來討酆舒。景公得書,計議于諸臣。
伯宗獻計:若依臣之計,伐之可也。不如趁此誅戮酆舒,兼并潞地,盡有狄土,則拓疆益土,益充兵賦,機不可失!
景公從之,乃命荀林父為帥,魏顆為副,出兵伐潞。
酆舒自非晉軍敵手,一戰(zhàn)而敗,單車奔衛(wèi)。荀林父揮軍追至衛(wèi)國邊境,衛(wèi)穆公不敢收留酆舒,將其囚獻晉軍,荀林父立命殺之,取其首級。
晉軍乃滅潞國,執(zhí)其國主嬰兒。嬰兒自刎而死,潞人為其立祠,便是如今潞祠山。
酆舒向與秦國勾結(jié),秦桓公聞報晉伐酆舒,方欲起兵來救,未料酆舒已經(jīng)敗亡。
秦桓公大怒,遂遣大夫杜回為將,引兵來爭潞地。
杜回是秦國第一大力士,身長丈余,力舉千鈞,白翟族人。既奉秦桓公之命,便引秦軍東出,來伐潞邑。晉景公仍以荀林父為帥,魏顆為副,率得勝之師以迎。
兩軍對壘,交戰(zhàn)三合,杜回英勇無敵,魏顆當(dāng)之不住,敗了一陣,固壘不出。
杜回命人搦戰(zhàn),魏顆只是不敢迎戰(zhàn),在營中度日如年,心如油煎。
第三日,魏顆弟魏錡引百騎至營:主公聞報秦將厲害,特遣弟來相助!
魏顆喜道:我弟此來,正是那杜回對手。
置酒相待,席間詳述杜回勇猛,武藝高強,叮囑兄弟小心在意,酒罷各自安寢。
當(dāng)夜魏顆偶得一夢,見一老翁,反復(fù)念誦“青草坡”三字。醒來不解其義,訴于兄弟。
魏錡答道:輔氏左去十里,有個大坡,名為青草坡。此必是神人諭示,命我在此設(shè)伏。今日出兵,弟先引一軍往彼埋伏,兄長出戰(zhàn),誘杜回至此,左右夾攻,必可擒之!
魏顆稱善,兄弟二人各自依計行事,魏錡先去青草坡埋伏。
傳餐已畢,旭日東升,杜回又來搦戰(zhàn)。
魏顆出營列陣,略斗數(shù)合,回車就走,杜回恃勇便追。至青草坡前,魏錡伏兵俱起,讓過魏顆,將杜回團團圍住;魏顆亦回車再戰(zhàn),兄弟兩個前后夾攻。
杜回大笑道:你兄弟二人,便施詭計,又奈我何?
全不畏懼,挺戟力戰(zhàn),左沖右突,晉軍當(dāng)者披靡,其圍遂解。
杜回勇如天神,憑一條大戟殺透重圍,無人敢攔;但見晉軍多過己軍,自忖寡不敵眾,亦不敢戀戰(zhàn)。激戰(zhàn)半日,見晉軍三面圍攏,遂棄車步行,向青草坡上逃走。
魏顆:若使此人逃回營去,再引軍來戰(zhàn),則我晉軍無幸矣!
兄弟二人便棄車乘,上坡追趕。但那杜回身高腿長,一步邁去便是常人兩步,且又先行,魏氏兄弟哪里趕得上?眼見得轉(zhuǎn)過草坡,杜回便能逃出生天。
魏顆跌足嘆息,正欲放棄,忽見杜回一個筋斗跌倒,立起再走,又是一跌,寸步難前。
晉軍見到,齊都發(fā)喊,皆都下車,奔上草坡。
魏顆精神大振,領(lǐng)先再追,眼看迫近,不料自己腳下被青草纏住,也是一跌。立起身來看時,遙見前面有一老人,布袍芒履,低頭將青草一路挽結(jié),故此攀住杜回之足,使其無法前行。魏顆、魏錡繞過草結(jié),率兵圍攏,輕易便把杜回摁倒在地,生擒活捉。
秦軍部下見主將被擒,四散逃奔,俱為晉兵追而獲之,只有數(shù)十人驅(qū)車逃脫。
杜回被俘,兀自不服,恨恨道:非我雙足被草結(jié)攀住,你等便有千軍萬馬,又豈能擒我?此乃天絕我命,非你等之能也!
魏錡道:誠如公言。將軍力大絕倫,武藝通神,實為我等平生所僅見者。亦正因如此,若留公性命,我兄弟寢食難安!
說畢,拔出佩刀,將杜回斬首,與兄長一齊回營。
當(dāng)日因大勝秦軍,魏氏兄弟乃置酒大會,與諸將慶功。
酒罷席散,魏顆安睡,復(fù)夢到日間所見老人,至榻前致揖:老漢今日助子擒斬杜回,將軍可得安枕,不亦樂乎?
魏顆起而拜謝,因而問道:日夜恍惚之間,曾見老丈結(jié)草,致杜回顛躓,故被我所獲。但不知老丈何來?又因何助我兄弟?
老者笑道:將軍乃老漢恩人,某今來是為報恩。
魏顆:你我并不相識,老丈因何而言?
老者:我乃祖姬之父,當(dāng)初將愛女嫁予你父魏犨。你父臨終遺囑,欲使我女殉葬,是將軍寧違父命,善嫁吾女,未使其殉。老漢于九泉之下得知,感子活我愛女厚恩,特效微力,結(jié)草以報,助將軍成此軍功。將軍后當(dāng)世世榮顯,子孫貴為王侯。
魏顆聽罷,這才恍然大悟。
鏡頭閃回。魏犨有一愛妾,名曰祖姬。魏犨曾囑魏顆,己若戰(zhàn)死沙場,必為祖姬選擇良配以嫁,勿令失所。但魏犨病篤之時,因心中不舍,又囑以祖姬殉葬,欲其至九泉下相伴。魏顆營葬其父,不遵其臨終遺囑,反將祖姬擇士家良人嫁之。
魏錡問道:兄長何違先父臨終之囑?
魏顆答道:父親平日時常吩咐必嫁此女,臨終之囑,實乃昏亂之言。你我身為孝子,當(dāng)從父治命,不從亂命。
魏锜贊之。未料只因此件陰德,今日祖姬先老竟有結(jié)草之報。
魏顆夢覺,待至天明,述于魏錡,兄弟二人皆都嘆息不已。
大勝秦軍之后,魏顆班師還朝。晉景公親迎出城,因親斬秦帥杜回之功,便將魏氏兄弟封于令狐(今山西臨猗),稱令狐氏。
畫外音:列位看官皆乃有識之士,一看便知,此乃野史軼聞,并非信史。但因流傳久廣,便成“結(jié)草銜環(huán)”上半截典故,流傳至今。下半截“銜環(huán)”典故,卻出自東漢之初,六百年以后之事。
鏡頭閃回,穿越時空,東漢年間。
弘農(nóng)華陰人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居住。一日在門前林中玩耍,忽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樹下,又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黃雀帶回家去,為其療傷。
那黃雀百日之后傷愈,楊寶便將其放回山林,看其振翅飛走。
當(dāng)夜楊寶入睡,心中戀戀不舍,喃喃不休,念那黃雀不已。
夢中便見有一黃衣童子入室,就榻前向楊寶拜謝:我便是小相公日間所放走黃雀,實為西王母使者。被派往東海蓬萊公干,回歸昆侖山時路過華山,因貪戀華陰景色,一時入神,被惡鷹所傷,復(fù)受困于螻蟻。若非蒙小相公仁愛救拯,此命休矣。
楊寶聞聽,驚訝不已。黃衣童子又從懷中拿出白環(huán)四枚,相贈楊寶,復(fù)又說道:今銜環(huán)以報,可佑君之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如此玉環(huán),圓轉(zhuǎn)如意,白璧無瑕。
楊寶醒來,見四枚玉環(huán)宛然便在枕邊,又不似夢境。其后百余年間,楊寶之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子孫皆都官至太尉。(本集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