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反而是放松的心態(tài)去,輕松自如的去,反而得獎。 那么現在為什么,大家都生怕丟掉了道德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值得深思。 但是聰明人應該已經猜到了答案。 很簡單,原因就是道德它已經沒了。 沒有了怎么辦,可是人人都知道社會上不能沒有道德,所以說,要把道德找回來。 怎么找回來。 這就是孔子的厲害所在。 找回道德的三種方式分別為:仁、義、禮。 仁義禮就是最高道德墮落了以后的彌補辦法。 但是人無論再怎么做,找回來的補回來的肯定不如原來的。 這就好比,一個人毀了容,找了最好的整容大夫給你做整容,但是哪怕整的再好,還比得上原來的嗎?又或者說,還能和原來一樣嗎? 今天下巴換了,需要墊一下;明天要出門,不能吹大風,得遮起來;每天都要大量的補水、保濕…… 同理,社會上為什么人過得越來越心累,因為人在很多時候都把精力拿去保護整容后的臉蛋了。 腿斷了,安了一條最好的假肢,但是那條假肢比得上原來的腿嗎? 找補回來的,永遠都比不上原來的。 所以在老子這里,仁義禮都是下德,都不是上德。 但是呢,仁義禮內部又是三等,仁是下德之中的第一等,義是下德之中第二等,禮是下德當中第三等。 所以所謂的道德,老子就做了如上劃分。 上德,就是無為而無所為。 不做也不想做。 想做就是有為,而且是刻意去做的意思。 沒什么道德可言,你做伱的那是你的自由,我充分尊重你。我不會道德干涉。 下德之中最好的是上仁,上仁是為之而無意為。 上仁是什么呢?就是做但不想做,不得不去做一下。 上義是什么呢?為之而有意為,又做又想做。做了而且是自己想要做的。 上禮是什么?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最好的禮是什么,就是想做,有意為,實際上也做,有為。 若別人不響應,袖子卷起來,硬拉過來做。 上禮是什么,不但自己做,還要拉著別人一起做。 所以上禮是最差勁的道德,不但我自己要遵守這個道德,我還要其他人也遵守這個道德。 而道家的思想就是無為,不想做也不做就是最好的。 一個人不想去做道德,也不拉著別人去做道德。 做了不想做是第二等。 又做又想做是第三等。 不但自己做,還拽著別人做,那是最差的。 最差的就是禮,禮是最壞的。 仁義禮,本就自道德失落后來。 老子說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就是道德墮落了,仁就出來了;仁也不行了,就講義了;義也不行了,就講禮了。 這時候再細細品味一下,周朝末年禮崩樂壞,到底說了個什么情況。見仁見智。 可憐的大秦帝國,開局竟然是這么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