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荀卿因此認為,他們并不理解治國之道――禮。隨后,荀卿提出,要想治理好國家,君王必須尊重老師,向老師學習,以求了解先王之道,并按照大道本統治理國家。” “不瞞你說,這些理論讓我聽到都感到荒謬。但是你知道,我為什么在諸子百家之中,除了師傅韓非,最推崇的就是荀卿嗎” 張蒼作揖,“請太子賜教。” “因為荀卿在提出這個荒謬絕倫的理論后,他自己也知道這個理論根本就無法實現。于是他又提出“制名”。” “通過制名來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利用制度確定世界中每個個體的職責,確立個人道德的義務與原則,明確政治制度和禮法的準則。” “這樣就可以讓天下人都有位可立、有法可循、有制可依,從而達到治理。” “換言之,由君王來制定制度,明確君臣、夫婦、父子之間的地位,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應該去做的事情。” 荀子這種對制度的重視,在儒家中是少見的,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因為這樣一種“制名”的觀念,事實上給了王者過強的權力。 也就是說,荀子其實是摸索出了一點道路。 他在想盡一切辦法,把儒家的道德這條繩子,遞到遙不可及的君王手中,試圖借此把儒家的仁政理論從地面拋上君王所處的高不可攀的權力頂峰。 “荀卿之所以被當今的人尊稱為子,也是實至名歸。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也許能夠再努力一些,真的讓內圣外王成為現實。” “我想要創立一種嶄新的制度,讓施行仁政,君舟民水成為君王為政的綱要。但是要做成這些,遭遇的阻力先暫且忽略,問題是誰人能打通最后的脈絡?” 張蒼作揖,“臣愿意為太子馬前驅。太子放心,臣去為太子想辦法。” “張蒼雖然不才,但是始終相信先師的堅持是對的。君王擁有權力,一旦為惡,禍比天災百倍。歷來各國諸侯王,也都是因為手中有權卻苛待百姓,招致亡國之禍。” “只有讓儒家成為馬車的軛駕,束縛君主的作為,這樣才能上下相安。君主既可以約束住臣子,同時又能夠做到施行仁政,善待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