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君王要選取哪一種思想學說來治理國家,不是看君王能根據學說來量身打造出一個怎樣的國家,而是看那些士人能不能把自己的學說改造成輔助馬車奔跑起來的車輪。” “誰能讓馬車跑起來,跑得快,就用誰家的學說。這就是王道。” 張蒼也是滿腹學識,遇到太子扶蘇,終于有了賢能之人遇到明主的感覺。 他頓時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光明。 張蒼認真說道,“先師認為,君主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臣愿意為太子擔保,只要太子有意重用儒家,可以既王且霸。” 聽到了張蒼給予自己的回應,扶蘇終于也露出喜色。 這些日子,他都為這件事愁大了。 好在張蒼終于把這件事給答應了下來,也算是解決扶蘇一塊心病。 要去找個能夠改變一個國家治國思想主張的代理人,真的是很難。 首先需要這個人自身有很高的學問,其次需要他有敢做領頭羊的膽量;再次,他要很有名。 就因為這些,扶蘇錨定了張蒼。 “我一直都很喜歡欣賞荀卿的學說。因為荀卿看到了儒家學說的許多不切實際之處,讓我最佩服荀卿的也正是這一點。荀卿畢其一生心血,都在做這件事。” “最后,他把提出了一個主張,就是把禮當做一種制度。要讓禮作為一種成文化的制度,當然需要執行者,或者說將之教化予民眾者,那么這是由誰來進行的呢?就是“師傅”。” “所以荀卿認為,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尊重老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在荀卿看來,師者是一種與和統治者不同的治理系統。統治者雖然掌握著政治權力,但真正了解治國之道、傳承著先圣遺訓的是學者、是老師。” “這就是為什么君王始終和德背離,而有德之人很難居于尊位的矛盾所在。” “荀卿還認為,老師才是人類中最聰明智慧的那一批人,才是能和古圣先王真正溝通的人,才是真正對禮有了解和能執行者。” “因此,老師代表著政治治理的“本統”。” “荀卿以為,現實中的統治者則不過是一批不斷坐上統治者位子的人,他們僅僅代表了現實中的最高權力。但是這并不表示他們的心就和先王們相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