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馬島自從被中國占領,日本幕府一開始對此反應激烈,甚至派遣使節過來質問。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直到李泓作為大明天使,前來日本宣旨,要求日本開放幾座東部港口,作為中國聯通遼東-朝鮮-殷洲的補給航道。
一向對內強勢,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德川吉宗,也恭敬代表日本天皇接旨了。
畢竟,對馬島被大明中國占領,那作為日本實質統治者的幕府,肯定得強烈抗議,甚至“不惜”要與天朝中國開戰。
要不然,自從百姓一揆以后便日漸衰弱的幕府,哪能繼續震懾和統治諸藩大名?
不過,這種事情抗議過后就行了,怎么可能真的為了一座沒啥產出的破島,就與強大的中國開戰。
換成德川家康時期,可能還會象征性出兵,但如今卻是毫無辦法。
不僅是國力上的差距,還有德川幕府的權勢旁落。歷代將軍都在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先是老中專權,成為幕府外的幕府。然后五代將軍德川綱吉設立側用人,架空老中,結果側用人又開始接力。
現在德川吉宗上臺,廢除側用人制,重新啟用老中……只能說歷史是一個輪回,吉宗的幕府得到了短時間的集權,但再傳幾代還是迅速大權旁落。
甚至因為中國的干涉,德川吉宗幕府的權力,也沒有歷史上那么強勢。
卻說今之對馬縣,原來因為大火被燒毀的棧原城,現在已經修繕的差不多,都是漢人商賈一起與縣衙官府出錢集資修造。
而且不僅是修繕城池的建材錢銀,他們還用船運過來許多貨物,諸如朝鮮的大米、江南的棉布之類。
不必對馬縣官府專門去宣傳,那些常年奔走于日本、朝鮮、中國三方海貿航線的商人,自己就能知道這其中隱藏的商機。
原來對馬島雖是日朝海峽的海貿樞紐,但因為對馬藩主、日本共同瓜分之下,又有朝鮮從中限制,致使走這條路線的海商幾乎無利可圖,大頭都被對馬島的日本人吃掉了。
對馬藩的日本人也知道這樣是在涸澤而漁,但不吃掉大頭,他們就得窮死。
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對馬藩就愈來愈窮,甚至到了幾年前,李做了新的朝鮮王,與日本幕府進一步交惡。
日本、朝鮮海貿近乎斷絕,對馬藩的日本人明明手里有錢,卻買不到朝鮮人的糧食。人口稍微一多,要么想辦法內部損耗點,要么就流放外海,自生自滅。
對馬島的資源太過匱乏,耕地就算全部開墾完,也養不活太多人口。
倒是這里的銀礦儲量比較豐富,這還是大明設立對馬縣后,對馬縣丞李升親自帶人前往已經枯竭的對馬銀礦實地勘察,結果發現就在老礦山下面,還有許多可以開采的銀礦。
而且,除了這些未被開采發現的下層銀礦,上層已經被冶煉過的廢礦殘渣,居然還有不少可以煉出銀子。
這簡直是暴殄天物了!
對馬島長期孤懸海峽,這里使用的冶煉技術,都快上千年前的版本了,便是如今日本已逐漸廢棄的石見銀礦,使用的也是快三百年前的灰吹法。
若非考慮到成本以及政治影響,南京那邊得到對馬縣奏報的朱皇帝,還打算派人前往日本看看他們的石見銀山到底還能不能采出銀子。
宗義如繼位沒兩年,就從原來的對馬藩主變成了大明的對馬知縣,他的叔叔宗方熙已經從幕后來到臺前,現在是對馬縣主簿。
如今對馬縣衙,縣令與主簿都是宗氏日本藩主出身,只有縣丞是南京吏部選派的漢人流官。
不過島上還有500明軍駐兵,根本不怕這些對馬藩主家臣轉成的縣衙屬官造反,要是他們造反了,反而中國還會更高興。
現階段的對馬縣戶民,已經從原來的不滿萬,陸續從漢城、遼寧遷移了3000人口移民過來。
這些移民百姓會帶動島上的對馬百姓,學習漢話漢文,并且島上已于年前開辦第一所教習漢字的縣學,里面的先生是從遼寧聘任過來的罪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