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只要教化三年,就許他去了罪人籍,重新落戶為民。 宗義如在島上當了幾年土縣令,一直按照叔父宗方熙的教導,堅持學習漢話漢字,甚至從中國海商那里聘請先生,沒事就會練習說漢話。 這對叔侄已經想好,大明中國強勢,日本幕府衰落,對馬縣已然板上釘釘,就算對馬島未來某一天回到日本手里,怕是他們墳頭草都幾米高了。 索性趁現在就乖乖歸附中國皇帝……不,應該是大明皇帝陛下,現在他們已經是大明的朝廷命官。雖然還有一些藩主的影響力在,那位朝廷下派的漢人李縣丞也對他們一直很客氣。 但這都是暫時的,宗方熙做過一代藩主,自然不會不明白這點籠絡安撫的政治手段。 按他的估計,他們宗家在對馬縣最多只能當個一兩任縣令,甚至只能做一任,要是超過一任,就可能引起朝廷猜忌,下場不會太好。 等升遷調離對馬縣,那他們也就徹底變成真正的大明官員,屆時會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他們,只要他們犯錯,那就是秋后算賬的時候。 “所以,待到明年任期到了,我就請求舉家調任內地做官,還要變賣我宗家在島上的所有資產。”宗義如順著叔父的話頭說道。 宗方熙一臉滿意:“不錯,絕對不可再任,就算陛下說的可以留任,你也要主動請辭。很多事情,不一定要朝廷與陛下親口說,我們為人臣者自當體會。” 宗義如點頭:“侄兒明白。” 宗方熙又說:“屆時,你必須主動開口,請求舉家調任。這樣皇帝陛下必然高興,你的未來仕途必定一帆風順。不過,畢竟做過對馬藩主,升官只是暫時的。我這兩年讀了從漢人商賈那里買來的中國史書,等你升到一定品級,就可能調任南京做個閑職,漢人不會允許我們宗家掌控實權。” 宗義如性子有些急躁:“那該如何?” 宗方熙說:“不用著急,若是你到了一定品級,便被調去清閑衙門,那也說明漢人對我們真正放心。這時候你就可以開始籌謀后路,多多娶妻生子,最好能娶到漢女,生下有漢人血統的子嗣。并且,著力培養這些子嗣讀書科舉,皇帝不會小家子氣,甚至還會鼓勵你這么做。只要宗家子孫不是廢物,用不了幾代,或許也能躋升中國的官宦之家。” 宗義如在認真思考,消化著叔父對自己未來后路的安排。 宗方熙卻是接著說道:“對馬藩主已經是過去式,若是一直拘泥于此,宗家早晚要滅亡。而且,中國強大,日本幕府已經衰落,各地藩主愈發跋扈。我從那些往日本貿易的漢人海商打聽過,日本許多藩主大名,完全不顧忌幕府禁令,在與中國商人走私交易。能做中國的官宦之家,甚至名門望族,不比這座窮苦孤島的島主強?” 宗義如這才回過味來:“叔父教誨的是,侄兒一定謹記,讓我對馬宗家成為中國望族。” 宗方熙糾正:“不是中國望族,而是大明望族,你也不是對馬宗家,而是大明的朝廷命官,也是漢人宗義如。” 大明為了快速消化對馬島,沒有再搞什么尊重民族,就算遼東、漠南諸地劃分民族,也是為了分化外族勢力,好讓漢人能占據更多比重,所以對馬縣的百姓與這些藩主家臣,理所當然全部被落戶為漢民。 宗義如說道:“對,我是漢人,是大明的朝廷命官。” 宗方熙點頭:“你只要能記住這幾點,那我宗家不僅無事,反而還會愈發興旺。至于那些原來家臣,能斷的盡量斷了。我們在島上留不了太久,未來遷調內地,這些昔日家臣,只會成為你仕途與家族興旺的絆腳石。而且,這些家臣很多到現在都還看不清形勢,他們偷挖島上銀礦,私吞島民百姓的田產,甚至私掠百姓為奴。等到時機差不多,怕是得死上不少人,只有他們死的差不多了,朝廷才能真正控制這座島。” 宗義如一聽自家叔父的解釋,頓時渾身打了一個寒顫,他此前還當真沒有想過這么多,與不少“忠誠”的家臣還保持聯系。 如此說來,必須找個機會與這些人全部斷絕聯系,否則真等到那一天,就算宗氏不被殺頭,恐怕也得遭到遷怒,他宗家的興旺也就不用去想了。 叔侄兩人就這么在縣衙商議好了未來規劃,至于那些曾經的家臣,全部被他們果斷賣了。 就連幾個“忠心”的,也不打算去提示告知,按宗方熙的想法,不狠一點的話,不讓對馬縣死足夠多的貴族豪強,皇帝陛下怎么能對對馬島放心? 說起來,對馬藩宗氏也挺慘的,從宗氏一族主政對馬島,這里就長期都是藩弱民窮。 最高光的時刻,便是趁著戰國時代,進兵九州,然后被九州諸藩暴打一頓。 從此便一蹶不振,朝鮮人來了,麻溜投降,撈到個對馬郡守的官職。日本人來了,照樣也是只能乖乖歸附,還得幫著日本軍隊跟朝鮮打仗。 對了,后世甚至以此為依據,棒子國還搞了個“對馬島日”,紀念他們被日本“侵吞”的國土。 對馬島這邊,縣令、主簿準備賣了家臣屬官,求取仕途官運和家族富貴。 至于那些對馬百姓,對于換了個縣衙管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想法,甚至還更高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