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戴鐸隨即接話恭維:“攝政王無愧大丈夫,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胤微微點頭,忽地扭頭看向龍椅上的小皇帝,問道:“不知皇上與太后娘娘以為如何?” 長期壓抑和兩年軟禁下,已然讓胤一言一行都難掩陰翳,不怒自威說不上,但就是駭人。 弘歷很想斥責,說自己才是皇帝,但臨了還是慫了,戰戰兢兢道:“攝……攝政王所言有理,此事便……便全憑攝政王一言而定了!” 商談完畢,胤隨即下令,命人著手安排使節南下,去與明廷議和談判。 甚至不僅要與明廷議和,還另外派了三波人,分別前往山西、漠南,以及從山西借道去往陜西。 三波人都是以安撫為要,雍正已經去了陜西,雖兩邊已成死敵,但這死敵程度肯定不比明清之爭。 好歹都是大清,不若先聯手對抗明軍。 與那大漢王說的也是一樣,滿清愿意敕封劉儒漢為漢王,許其世鎮山西。 能聯手抗明最好,不能聯手,至少也不可背后捅刀子。 嗯,胤這個攝政王還不知道,劉儒漢已經在稱帝了。 這等封王的使節過去…… 至于漠南蒙古的使節,則既是安撫,也是展現實力與威懾,大清即便是敗了,也依舊還是能壓得住他們。 昔年皇太極都能憑借遼東苦寒之地,幾十萬滿洲打垮漠南蒙古,現在的滿清一樣也行。 除去派遣使節團,胤也開始著手,準備將京師里的八旗貴族往遼東關外搬遷。 歷史上,滿清只要一遇到敗仗,或者局勢不利,第一時間便是想到跑去關外,便是清末了也不例外。 而且事實上,滿清說是將關外封鎖,但真正全面封禁,得等到乾隆朝。 康雍時期其實并不嚴格,不時會有關內流民跑到關外扎根,成為化外之民。 不過,即便如此,關外人口也不會太多,至多不過二三十萬人口。 所以退居關外,實屬萬不得已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