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至武德三年(620年)正月,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是唐王朝河東之戰發生轉折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期,唐朝方面,有得有失。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讓唐王朝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所謂“得”,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領關中唐軍主力,迅速趕赴河東戰場,駐兵柏壁,打亂了劉武周進攻浩州的計劃。與此同時,李世民采取堅壁清野,襲擾敵后的疲敵戰術,不斷派兵襲擾劉武周軍隊的糧道,逐漸消耗敵軍的士氣。果然,由于李世民的疲敵戰術,致使劉武周、宋金剛的部隊,軍心浮動,士卒疲憊不已。 而且,李世民屯兵柏壁,與宋金剛對峙期間。為了鼓舞前線將士的斗志,唐高祖李淵親臨一線,巡視黃河沿岸。不料,卻發生了獨孤懷恩謀逆事件。幸好,唐高祖吉人天相,果然采取措施,誅殺了叛將獨孤懷恩及其黨羽,平息了這場未遂兵變,解除了來自唐軍內部的一大威脅。 所謂“失”,那便是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的“夏縣之戰”。究其原因,此戰之所以失利,乃因獨孤懷恩心懷反志,從中作梗,故意拖延唐軍進攻夏縣的部署;同時,加上永安王李孝基決策失誤,錯失了進攻夏縣的最佳時機。最終,唐軍在夏縣一戰中,傷亡慘重,全軍覆沒,遭遇了自太原失守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失利。 夏縣之敗的影響,不止是唐朝遭遇的一次軍事挫折,更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夏縣一戰,負責策應李世民主力的那一路唐軍,全軍覆沒。如此一來,李世民等于是沒有任何外援,孤軍直面三股強敵。若是再出現一丁點的失誤,李世民所率的唐軍主力,便會重蹈夏縣之敗的覆轍。 所以,這三個月的作戰,對于李唐王朝而言,既是轉折,又是挑戰。應該說,唐朝與劉武周的決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決勝階段。如果指揮得當,唐軍便能趁勢反擊,扭轉戰場態勢,徹底消滅劉武周政權。倘若此戰失敗,唐王朝在河東最后的希望,也將不復存在,統一天下更是遙遙無期。 面對河東危在旦夕的戰局,如果換成一般的軍事將領,或許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防線崩潰,坐視大唐丟失河東之地。然而,此次的唐軍統帥,則是久經沙場,用兵如神的秦王李世民。 很快,僅僅數月,一潭死水的河東敗局,竟然奇跡般地逆風翻盤。在李世民的指揮之下,唐軍取得了河東之戰的決定性勝利,瞬間使得劉武周、宋金剛的主力大軍,灰飛煙滅,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滅亡。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下旬,也就是平定獨孤懷恩叛亂不久,唐高祖啟程返回長安,結束了巡視黃河沿岸的行程。到目前為止,唐王朝在河東戰場,便只剩下李世民獨撐大局。換言之,唐朝在河東唯一的希望,也是最后的希望,就只有秦王李世民,以及他麾下的唐軍主力。 以李世民的軍事指揮才能,扭轉戰爭走向,擊潰劉武周的主力,并不是什么難事。其實,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份,唐軍兵敗夏縣不久,李世民部署唐軍,便為唐王朝贏得了一場久違的勝利,這就是“美良川之戰”。 這一仗,雖然是一場局部勝利,但它的最大意義是,打破了劉武周不可戰勝的神話,擊敗了劉武周、宋金剛的頭號猛將——尉遲敬德。《資治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美良川之戰”的前前后后: 尉遲敬德、尋相將還澮州,秦王世民遣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斬首二千馀級。頃之,敬德、尋相潛引精騎援王行本于蒲坂,世民自將步騎三千,從間道夜趨安邑,邀擊,大破之,敬德、相僅以身免,悉俘其眾,復歸柏壁。 前文說過,在平定獨孤懷恩之亂的過程中,尉遲敬德算是幫了唐朝一把。但是,對于是否降唐的問題,尉遲敬德依然猶豫不決,持觀望態度。因此,尉遲敬德選擇兩頭押寶,表面上為劉武周效力,暗地則與唐軍搭上線。所以,就敵我態勢而言,尉遲敬德還是唐軍的敵人。而且,李世民還不知道他和唐軍的“秘密協議”。 更何況,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的時候,尉遲敬德還沒有與唐軍主動聯絡。并且,唐軍出兵進攻夏縣,尉遲敬德奉劉武周、宋金剛之命,與尋相率軍救援夏縣;結果,夏縣一戰,大敗唐軍,俘虜了唐軍數員大將。單從這一點,李世民便不能輕易放過尉遲敬德,雙方的對決,無法避免。 這個時候,李世民正在籌劃下一步的軍事行動。雖然,李世民一直奉行堅壁清野,襲擾敵后的疲敵之計,但是,夏縣之戰的失利,使得唐軍在河東戰場的處境,越來越危險。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李世民決定調整戰術,不能一味地消極防御,必要的時候,可以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此時的大唐朝廷,迫切需要一場勝利,用以振奮人心。因此,李世民打算趁著敵軍松懈之際,發起突襲,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于是,他將目標鎖定在了敵將尉遲敬德、尋相所率領的大部人馬。 當時,打完夏縣之戰后,尉遲敬德、尋相率領所部兵馬,準備撤回澮州。在李世民看來,自己一直期待的最佳戰機,終于等到了。因為尉遲敬德、尋相剛剛擊敗唐軍,打了一場勝仗,必定是志得意滿。因此,撤軍途中,部隊的防守戒備,肯定會有所松懈。所以,此時發起突襲,絕對可以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 事不宜遲,李世民立即派遣麾下兩員大將:兵部尚書殷開山、馬軍總管秦瓊,率領一支唐軍精銳,急速行軍,搶在敵人前面,從半途截擊尉遲敬德、尋相的軍隊。李世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前文說過,洛陽北邙山之戰后,瓦崗軍的許多將領,要么投降王世充,要么歸順李唐。尤其,李密身死熊耳山后,崤山以東的瓦崗軍舊部,基本上全部歸順唐朝。北邙山之戰失敗后,秦瓊先是和程咬金、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等瓦崗將領,被迫投降王世充。后來,秦瓊又輾轉歸順唐朝。關于秦瓊歸唐,下一章節會具體說到。 秦瓊歸唐之后,唐高祖李淵將他劃歸秦王府,在秦王李世民帳下效力。李世民素聞秦瓊武藝高強,驍勇善戰,是瓦崗軍赫赫有名的戰將。所以,李世民非常器重秦瓊,命他隨自己坐鎮長春宮,授予馬軍總管一職。 此次出擊尉遲敬德所部,李世民委派秦瓊出戰,與殷開山共同領兵,前往截擊敵軍。殷開山從太原起兵之時,便一直追隨李世民,一路跟著李世民從太原殺入關中,攻克長安。后來,武德元年(618年)的開唐第一戰,殷開山兩次隨李世民征戰西線。最終,淺水原之戰,一舉消滅西秦。由此可見,殷開山是唐軍中一員戰功累累的沙場宿將。 并且,此番截擊敵兵,也是秦瓊歸順李唐以來第一次披掛上陣,也是秦瓊、尉遲敬德兩大門神的第一次沙場對決。那么,這次突襲敵軍,是否能夠馬到成功?事實證明,李世民這一次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接到李世民的命令后,殷開山、秦瓊二將不敢耽擱,即刻點齊兵馬,迅速出擊。終于,在兩位唐將的神速推進之下,唐軍在美良川一帶,截住了正在撤軍的尉遲敬德、尋相所部敵軍。 截住這股敵軍之后,殷開山、秦瓊沒有一絲停頓,立刻率領唐軍,對敵兵發起突襲。由于先前在夏縣之戰打敗唐軍,尉遲敬德、尋相此時忘乎所以,帶著大隊人馬,招搖過市。整個部隊,幾乎處于不設防狀態。所以,他們根本不會料到,唐軍敢于千里奔襲;更不會想到,會有一隊唐軍,如神兵天降,從半途截擊。 因此,這一仗的最終勝負如何,可想而知。美良川一戰,唐軍大獲全勝,一舉擊破尉遲敬德、尋相所部敵軍,斬首兩千余級。尉遲敬德和尋相二人,本來打算自夏縣返回澮州。不曾想,途經美良川,被唐軍突襲截殺,損失了上千兵馬。并且,美良川之戰,唐軍徹底切斷了尉遲敬德、尋相退回澮州的要道。 很顯然,澮州是回不去了。既然無法撤回澮州,尉遲敬德和尋相只得另尋出路。當時,王行本占據蒲阪,唐軍還沒有收復蒲阪。對于這二人而言,蒲阪是唯一的去處。于是,尉遲敬德、尋相以救援王行本為由,率領剩余精騎,前往蒲阪。他們的目的,是要和王行本合兵一處,共同抵御唐軍。 美良川之戰,算是給唐朝反擊劉武周、宋金剛來了個“開門紅”。對于尉遲敬德、尋相聯合王行本,占據蒲阪的企圖,了如指掌。李世民捕捉到這難得的戰機,決定趁熱打鐵,再度出擊。如果尉遲敬德、尋相二人,真的和王行本合兵一處,唐軍的處境,將會非常不妙。對此,李世民計劃再打一仗。 這一次,李世民親自出馬,統率三千步騎兵,連夜行軍,從小路包抄至安邑附近。到達安邑之后,李世民指揮唐軍,迅速發動進攻,襲擊了尉遲敬德、尋相部眾。結果,李世民再度擊敗敵軍,尉遲敬德和尋相僅以身免,只身逃離,其麾下大部分軍卒部眾,全部被唐軍俘虜。 在李世民的絕妙部署下,唐軍接連取得了美良川、安邑兩場戰役的勝利,一舉擊潰了敵將尉遲敬德的大部人馬。這兩場勝仗,雖然沒能重創敵軍主力。但是,自從劉武周興兵犯唐以來,尤其是占領太原之后,他基本沒有遭遇過任何有效的抵抗。然而,美良川、安邑兩戰,卻讓劉武周栽了一個大跟頭,先后遭遇兩次兵敗。 并且,當初宋金剛派遣尉遲敬德、尋相率兵支援夏縣。本來,夏縣之戰,已經擊敗唐軍。沒有想到,在撤軍途中,卻被李世民布置的奇兵,中途截擊。二人所率領的這支隊伍,幾乎全軍覆沒。換句話說,雖然尉遲敬德一時得勝,卻最終血本無歸,部隊損失殆盡。夏縣之戰的勝利,也就不值一提了。 要知道,劉武周、宋金剛麾下最得力的將領,正是尉遲敬德。如今,尉遲敬德相繼兵敗于美良川、安邑。這對于劉武周、宋金剛的軍事實力,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同時,對于劉武周、宋金剛一路得勝的氣焰,照樣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美良川、安邑兩戰大勝,揭開了唐軍河東反攻的序幕。 美良川、安邑之戰獲勝后,李世民率軍重返柏壁,繼續與宋金剛主力對峙。兩戰大勝,極大鼓舞了唐軍將士的斗志,一改唐軍在河東被動挨打的劣勢。所以,唐軍上下群情激昂。不少將領紛紛向秦王請戰,建議李世民,趁著敵軍精兵新敗,一鼓作氣,與宋金剛主力進行決戰,爭取一舉收復太原,平定河東。 兩場局部性勝利,并沒有讓李世民被勝利沖昏頭腦。此時的李世民,依舊保持著一位杰出軍事家冷靜的思維。在他看來,這個時候,還不是與宋金剛決戰的最佳時機。因此,李世民向眾將理性分析形勢: 金剛懸軍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驍將,皆在于此。武周據太原,專倚金剛以為捍。士卒雖眾,內實空虛,意在速戰。我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當遁走。(《舊唐書·太宗本紀》) 李世民非常清楚敵人的虛實,宋金剛雖然兵力眾多,卻因千里行軍,士卒疲憊,且糧草不濟。故而,宋金剛急于與唐軍速戰。針對宋金剛的眼下境遇,唐軍目前最好的策略,便是繼續堅壁清野,挫其兵鋒,進一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等到宋金剛糧草耗盡,自會主動撤軍。到時候,唐軍大舉反攻,定能一戰破敵。 而且,李世民還看到了更深的一層。劉武周之所以如此張牙舞爪,所倚仗的軍事力量,無非是宋金剛麾下的精兵強將。如果全殲宋金剛主力,劉武周將徹底喪失耀武揚威的唯一資本,進而瓦解他的心理防線。消滅宋金剛后,李世民兵鋒所向,直指劉武周本部。屆時,唐軍或許不費一兵一卒,即可迫降劉武周。 李世民通過攻守兼備的戰術,逐漸改變了唐朝在河東前線的不利局面。反觀宋金剛所部,不僅毫無進展,反而損兵折將,在美良川、安邑兩場戰役中,遭遇大敗,士氣大大受損,漸漸陷入戰爭泥潭,進不得進,退不得退。 就在宋金剛騎虎難下之時,劉武周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相比于宋金剛,劉武周在軍事方面,隨之進入了一個停滯不前的瓶頸期。自從占領太原之后,劉武周的好運氣,似乎就到頭了。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劉武周派遣大軍,進犯潞州,連破長子、壺關等地。當時,駐守潞州的唐朝守將郭子武,時任潞州刺史。由郭子武于指揮無方,抵擋不住劉武周的大舉進攻,眼看潞州就要淪陷。 為了保衛潞州,唐高祖委派將軍王行敏,作為“中央特派員”,前往潞州督戰,協助郭子武共同守城。可是,王行敏剛到潞州,就因為守城方略,與郭子武產生了嚴重分歧,兩人鬧得不可開交。 就在此時,有人向王行敏告發,說郭子武意欲叛唐,準備投降劉武周。出于穩定潞州局面的考慮,王行敏壯士斷腕,未經請示,下令誅殺郭子武,將首級拿出來示眾。緊接著,王行敏總攬潞州軍政大權,穩定住了城內局面。很快,劉武周再度派兵進攻潞州。面對敵軍的再度進犯,王行敏指揮軍隊,部署守城,一舉擊退了劉武周的大軍。 本來,劉武周想趁著潞州唐軍將帥失和,軍心不穩的機會,大舉進攻,企圖迅速占領潞州。沒有想到,事與愿違,劉武周在潞州城下,被唐朝守軍擊敗。攻打潞州受挫,劉武周只得改變進攻方向。 是年三月,劉武周又派遣手下大將張萬歲,率軍入侵浩州,這已經是劉武周第三次攻打浩州了。前兩次進攻浩州,均以失敗告終,所以這一次,劉武周是下了血本,無論如何,也要拿下浩州。敵將張萬歲率軍進犯浩州,不曾想又是一場大敗。唐將李仲文帶領所部兵馬,大破敵軍,俘斬數千人。 又過了不久,三月二十一日,唐朝行軍副總管張倫,再次率領唐軍,于浩州擊敗劉武周大軍,俘斬千馀人馬。浩州兩次大戰,劉武周不僅沒能攻克浩州,反而折損近萬余兵馬,元氣大傷。在此之后,劉武周數次進攻浩州,結果都被李仲文所擊敗,浩州依然久攻不下。可以看出,此時的劉武周,儼然江郎才盡,到了強弩之末的境地。 劉武周進攻潞州、浩州,先后失利,損失慘重。從這個時候開始,唐軍逐漸扭轉了不利局面,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僅僅一個月后,被劉武周一向倚為支柱的宋金剛,也迎來他的末日。一場激戰下來,唐王朝取得了河東大戰的決定性勝利。 前文介紹過,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李世民發起了美良川、安邑兩場戰役,主動出擊,一舉擊潰了宋金剛麾下尉遲敬德、尋相所部,初步改變了戰場態勢。這兩場局部勝利,沉重打擊了宋金剛軍隊的囂張氣焰。 重創尉遲敬德、尋相之后,李世民重返柏壁,與宋金剛主力繼續相持。按道理講,敵軍新敗,唐軍若要速戰速決,就應該全線反擊。可是,李世民審時度勢,冷靜判斷形勢,并沒有急于和宋金剛決戰;李世民抓住了宋金剛糧草不足的短板,堅守營壘,和宋金剛打持久戰。他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消耗掉敵軍的糧草。等到宋金剛糧草耗盡,肯定會主動撤軍。只要宋金剛一撤,李世民的機會,也就來了。趁著敵軍后撤,唐軍全線追擊,盡數全殲宋金剛主力,那樣勝算會更大。 宋金剛終究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不如李世民用兵詭譎。軍中糧草日益告急,所以,宋金剛才急于消滅唐軍。不過,李世民早就猜透了他的心思,堅壁清野,拒不與敵交鋒。這樣一來,宋金剛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看著糧草消耗干凈。敵兵糧草消耗殆盡,這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