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經過將近一年的浴血奮戰,以及各種各樣的努力,截至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平定河西,消滅李軌政權。至此,大唐統一天下之勢,逐漸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態勢。 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李唐王朝先后經歷了建國、平定西秦、剿滅李密、收復河西等重大歷史事件。并且,不管是通過政治,還是軍事手段,都非常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內外形勢,都對唐朝十分有利。 就在唐朝剛剛平定李密叛亂,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氣。不料,西北戰事初定,河東前線又突然告急了,劉武周興兵來犯,太原失守。很快,劉武周的兵鋒,迅速席卷整個山西,唐朝的河東老家,面臨著全面淪陷的危險。 太原作為李唐龍興之地,有重兵防守,又有齊王李元吉長期坐鎮,為什么會被劉武周輕松攻占?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軍事態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潰千里,幾乎一半的河東領土,都落入劉武周之手。 那么,面對如此不利的戰局,唐高祖李淵又是如何排兵布陣,迎戰劉武周的大軍?為什么在戰爭初期,李淵竟一度產生過放棄太原的想法?最終,李淵會委派何人,前去拯救河東敗局,收復太原呢? 自從唐朝正式建立開始,這個新生的偉大帝國,便面臨著一個接一個的挑戰。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戰,是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與西秦薛氏政權之間的戰爭。那一次,唐王朝幾乎面臨著政權崩塌、國家覆亡的危險。不過最終,唐朝還是挺了過來,唐軍將士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領下,一舉平定西秦,消滅薛氏。 而唐朝所遭到的第二次挑戰,便是此次席卷山西的戰火。劉武周興兵進犯河東地區,在戰爭初期,不費什么力氣,就占領了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隨后,劉武周趁勢掃蕩整個河東。短短數月,唐王朝在河東一半的領土,都變成了敵占區。作為大唐帝業興起的圣地——山西,瞬間陷入了無盡的戰火之中。 太原的失守,對于唐朝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這等于是說,李唐王朝的根基,受到了撼動,整個山西都會受到波及。所以,太原失守,揭開唐軍河東潰敗的序幕。因此,唐王朝剛剛統一西北,便再次面臨著嚴重的國家危機。 所以,唐朝無論如何都要收復太原,擊退劉武周的大軍。一旦劉武周徹底占領了山西,到時候,李唐的根基將不復存在,天下民心士氣,也將丟失殆盡。那么,李淵究竟會如何迎擊劉武周,收復太原呢? 若要了解唐朝與劉武周的河東之戰,還得從大戰開始之前,雙方的實力對比說起。在劉武周正式進犯太原之前,唐朝方面的情況,究竟怎樣?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唐王朝,已經今非昔比。無論是在軍事實力,還是國內政治建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逐漸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那樣一個群雄逐鹿的亂世,幾乎所有的割據勢力,都信奉一個原則:有槍就是草頭王。只有掌握了絕對強大的實力,才有資本混一天下。若要成為天下之主,憑借的就是,靠誰的膀子粗,誰的拳頭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剛剛建立。那時,李唐初立,立足未穩。所以,建國不到一個月,薛舉便率軍長驅直入,兵圍涇州。由于戰事突起,唐廷方面準備不足,加之又出現了嚴重的戰略失誤。因此,在開戰后的一段時間內,唐軍遭遇了一連串的軍事失利,甚至一度令長安門戶洞開。 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經過將近一年的血戰,大唐統一西北,先后將隴西、河西兩大戰略要地,納入囊中,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同時,唐王朝又積極招撫瓦崗舊部,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東地區。尤其是,李密死后,這種順利的天平,越發向唐朝方面傾斜。 上一章節寫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出走,企圖前往洛陽,召集舊部,借機脫離唐朝,東山再起。沒有想到,在途經熊耳山的時候,卻遭到了唐將盛彥師的伏擊,全軍覆沒。李密本人,亦身死于熊耳山。 李密之死,唐朝不費吹灰之力,鏟除了這個來自內部的潛在威脅。并且,在李密兵敗被殺之后,唐朝也加緊了穩定山東局勢,招撫瓦崗舊部的節奏。很快,山東一帶,僅剩不多的瓦崗舊部,相繼歸附李唐。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在魏征的游說之下,原瓦崗舊將,魏州總管元寶藏,舉全州歸順唐朝。值得一提的是,元寶藏是魏征的老上司。魏征在加入瓦崗軍之前,曾在元寶藏手下,擔任書記官一職。后來,也是多虧了元寶藏的引薦,魏征才得到李密的賞識,逐漸成為瓦崗第一謀士: 大業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以應李密,召徴使典書記。密每見寶藏之疏,未嘗不稱善,既聞徴所為,遽使召之。(《舊唐書·魏徵傳》) 元寶藏舉州歸唐,沒過多久,又有一位瓦崗舊將,也來歸順唐朝。這位瓦崗舊將就是——伊州刺史張善相。武德二年(619年)正月二十六日,繼元寶藏歸唐之后,伊州刺史張善相,也來獻地投唐。 當初,李密叛唐東行,率軍襲破桃林縣后,裹挾城中百姓,直入南山。同時,李密派人通知張善相,希望到時候可以出兵接應。史書中,并沒有明確記載,張善相到底有沒有接應李密?不過,按照常理推斷,張善相應該沒有接應。幾乎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李密此行,必死無疑,張善相也不例外。 或許,李密叛唐之際,張善相可能還處于觀望狀態??墒?,自從李密命喪熊耳山,張善相便立刻做出了抉擇。此時的天下大勢,已經十分清晰。大唐剛剛取得西線大捷,一舉消滅西秦薛氏;又通過剿殺李密,清除了威脅唐朝統治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唐日漸強盛,對于張善相而言,投唐是唯一的出路。 不難看出,到了這個時候,尤其是李密死后的一個月,基本崤山以東的所有瓦崗舊部,全部歸于李唐旗下。毫不夸張地講,唐朝東進中原,已經沒有任何障礙了。現在只差唐高祖一聲令下,以及一個合適的契機。 唐王朝在山東一帶,招撫瓦崗舊部,收獲頗豐。與此同時,唐朝國內的政治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從建國之日起,唐高祖李淵便廣開言路,展現一個新生王朝的風范,以及萬物維新的大國氣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初四,唐高祖李淵專門舉行了一場考核群臣高下的測試,相當于唐朝的“公務員考試”,目的就是檢測百官的行政能力??己私Y束后,唯有李綱、孫伏伽兩位大臣,位列第一。 關于孫伏伽此人,前文有所提及。在隋朝時期,他只不過擔任一個萬年縣法曹的低級官吏。后來,李淵稱帝后,廣泛征詢群臣諫言。孫伏伽是第一個向高祖進諫的臣子,向李淵提了三條建議。正因如此,孫伏伽得到了唐高祖的賞識。于是,唐高祖李淵破格提拔孫伏伽,將其擢升為治書侍御史。 李綱更不得了,此人的資歷非常老。李綱歷經北周、隋、唐三代,等到了入仕唐朝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年過七十的資深老臣。并且,無論在哪個朝代為官,李綱一向以剛直不阿,秉公直言著稱。比如,隋文帝時期,李綱曾經非常不留情面,批評隋文帝廢長立幼,令隋文帝羞愧難當。 所以,此次考核群臣,唐高祖特意將李綱、孫伏伽二人,評為一等。然后,李淵置酒大宴群臣。宴席間,唐高祖對時任尚書右仆射的宰相裴寂,說了這樣一番意義深遠的話,借古喻今: 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朕即位以來,每虛心求諫,然唯李綱差盡忠款,孫伏伽可謂誠直。馀人猶踵敝風,俯眉而已,豈朕所望哉!朕視卿如愛子,卿當視朕如慈父。有懷必盡,勿自隱也。(《資治通鑒》) 可以看出,此時的唐王朝,它的實力,比起剛剛建立時,明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何況,隴西地區已被納入李唐版圖,唐朝一舉統一了西北地區,擁有了足可爭霸天下,平定天下的資本。 當然,唐高祖李淵十分清楚,唐朝目前的首要任務,還是應該放在統一戰爭之上。統一西北之后,唐王朝接下來所要面對的敵人,下一步鎖定的目標,自然是盤踞山西的劉武周政權。 劉武周常年盤踞于山西,嚴重威脅到了李唐龍興之地的穩定。只有一舉消滅了劉武周,才能鞏固山西全境的安全,確保大唐順利東進中原。因此,唐朝開始積極備戰,隨時對劉武周政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唐朝籌劃河東大戰之時,劉武周居然親率大軍,呼嘯而來,兵鋒直指太原。更讓唐高祖始料未及的是,被視為李唐龍興之地的太原,負責守城的齊王李元吉,竟然不戰而逃,致使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后,劉武周的大軍,迅速席卷山西。李唐王朝的河東防線,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并且,因為唐軍在河東戰場的潰敗,也導致了一個惡果,劉武周長驅直入,黃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鐵蹄之下。 作為僅次于都城長安的戰略要地,太原為什么這樣輕易被劉武周占領?若要了解太原失守的前前后后,首先,就要了解劉武周這個敵人?那么,劉武周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為什么會對唐朝造成這么大的威脅?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華夏大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在那樣一個亂世中,群雄割據,涌現出了不少叱咤風云,左右天下大勢走向的亂世群雄。在這些亂世群雄當中,劉武周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當時,四分五裂的華夏,每一個地區,都代表著一個割據勢力的管轄范圍;每一方勢力,都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地盤。比如,隋末戰亂,李淵父子脫穎而出,定鼎關中;薛舉、薛仁杲父子占據隴西;李軌起于河西;王世充坐擁河南;竇建德稱雄河北;蕭銑割據江南;至于劉武周政權,則崛起于山西。 縱觀劉武周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他從小的經歷,還是他的崛起過程,確實充滿了傳奇色彩。那么,劉武周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么能在隋末亂世中,把握機遇,成為雄踞一方的霸主呢? 劉武周,原本祖籍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不過,到了劉武周之父劉匡這一代,劉氏一族舉家遷徙至馬邑(今山西朔縣)。從此,劉武周便定居于馬邑。馬邑,也成為了劉武周后來發家、崛起之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