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秉性,往往直接影響了其日后的人生軌跡。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歷朝歷代的開國元勛、忠臣良將,似乎都難得善終。白起、韓信、周亞夫、斛律光、岳飛、于謙、袁崇煥,都是血淋淋的例子。這些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基本上都難以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周期律。 究其根源,一部分原因,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而清除威脅帝位與皇權的障礙。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性格使然。這些功臣勛將,或居功自傲、或耿介太過,亦或是不識時務。種種與皇權統治格格不入的性格,最終為他們招致殺身之禍。比如,清朝雍正年間的隆科多、年羹堯,就是極好的典型: 隆、年二人憑借權勢,無復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圣所誡。(《清史稿》) 一樣的道理,用在李密身上,也是非常恰當的。李密虎頭蛇尾的人生結局,他最后悲慘的命運,與他本身的性格,密不可分。那么,李密的性格是什么樣呢?自負、高傲、專斷,而且不會能屈能伸。 必須承認,李密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他如果沒有過人之處,也不會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將瓦崗軍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第一義軍,擁有了足夠與隋朝分庭抗禮的軍事實力。甚至,李密曾經距離最高權力,僅有一步之遙。可以這樣說,李密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傳奇,是隋末唐初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 然而,正是李密太有能力了,也導致了他性格上的短板。什么性格短板呢?有的時候過于自負,甚至有些盲目自信。這種自以為是的性格,最終讓李密自食惡果。北邙山之戰,李密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貿然與王世充主力決戰。結果,瓦崗軍幾乎全軍覆沒,李密的帝王之夢,一夜之間,全部化為泡影。 而且,一般自負的性格,都會伴有一種不好的惡性循環。那就是一旦遭遇挫折,便很難重新站起來。李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贏得起,卻輸不起。所以,在寄人籬下之后,李密難以忍受旁人的冷眼相對,也不懂得臥薪嘗膽,忍辱負重;處處總是擺出一副高傲的姿態,不肯低個頭。 魏征后來為李密撰寫了一篇墓志銘,《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在這篇墓志銘中,對于李密的這種性格,魏征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分析: 公威雖未振,主自為謀。蓋當世舊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后來,或居其上。懷漁陽之憤憤,恥從吳耿后列;同淮陰之怏怏,羞與絳灌為伍。負其智勇,頗不自安。 說白了,自始至終,李密始終有一份不甘心。在這種不甘心的驅使下,李密最終鋌而走險,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親自為他挖好了墳墓。到頭來,不僅李密的夢想隨之埋沒,就連他的性命,也沒能保住。 那么,李密是在什么情況下,踏上了這條不歸路呢?李密最后的人生結局,又是以何種方式收場?這一切的引信,或者說,李密叛唐的直接誘因,源于一場宴會。正是因為這場宴會,徹底激怒了李密。 前文說過,李密投唐之后,唐高祖李淵給了他三個官銜:上柱國、光祿卿、邢國公。其中,上柱國和邢國公,都是虛銜,沒有實權。唯一有實權的,就是那個官階很高,作用不是特別重要的光祿卿。 關于光祿卿的職能,前文已經作了詳細介紹。光祿卿主要負責掌管皇家膳食,相當于管理皇家飲食的司務長兼一級廚師長。李密對于這個官職,一萬個不滿意。原本,李密投唐之前,幻想著唐朝會給自己一個三公那樣的高官。即使不是三公高官,也應該是手握實權的軍政要職。 沒有想到,李密一進長安,不僅三公高官的幻想打了水漂,李淵反而給了自己這樣一個微不足道,且帶有侮辱性的官職——光祿卿。按照李密那種不服管、不肯低頭的個性,一定會鬧出事來。果然,不久之后,就出事了。 李密既然被任命為光祿卿,那么,他就必須要履行他的職責。一般朝廷、皇室舉行重要宴會的時候,光祿卿都要在場,主持相關儀式。所以,每逢宮里舉行宴會,李密作為光祿卿,自然不能缺席。然而,在一次宴會過后,李密終于爆發了,他不想繼續忍受下去了。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呢?根據史書記載: 李密驕貴日久,又自負歸國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郁郁不樂。嘗遇大朝會,密為光祿卿,當進食,深以為恥;退,以告左武衛大將軍王伯當。(《資治通鑒》) 有一次,唐朝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大朝會。對于古往今來的大一統王朝而言,往往大朝會之時,萬國來拜,場面異常熱鬧。唐朝雖然還沒有實現統一,但是規格必須要有。于是,唐高祖李淵大擺酒宴,宴請宗室百官。 宴席間,身為光祿卿的李密,負責向唐高祖李淵,以及李唐宗室、朝臣進獻酒食。這本來是光祿卿的分內工作,但是,在李密看來,卻感到遭受了奇恥大辱。自己以前是那樣一位威震天下,受八方群雄頂禮膜拜的一代梟雄,現在卻淪落到了青衣行酒,被別人呼來喝去的地步。所以,李密的憤怒可想而知。 因此,宴會結束后,李密私下向自己的心腹愛將左武衛大將軍王伯當抱怨,傾訴內心的不滿與憤恨: 往在洛口,嘗欲以崔君賢為光祿,不意身自為此。(《新唐書·李密傳》) 對于李密的處境,王伯當深有體會。于是,王伯當趁機向李密獻上一條計策,建議李密,與其寄人籬下,倒不如自己單干: 天下事在公度內耳。今東海公在黎陽,襄陽公在羅口,河南兵馬,屈指可計,豈得久如此也!(《資治通鑒》) 王伯當給出的意見是,李密如果繼續留在長安,將永遠再無出頭之日。現如今,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快離開長安。那么,離開了長安,去哪呢?王伯當給出的方案是,河南是瓦崗軍崛起之地。雖然,此時河南大部分地盤,已被王世充占領,但仍有一些地方在瓦崗舊部手中。為今之計,李密應該東出潼關,向河南發展,召集徐世勣、張善相等舊部,重新豎起大旗,再度號令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聽完王伯當的這條計策,李密大喜過望。他早就想脫離李唐,再圖大業,而王伯當的建議,正中他的下懷。故而,李密采納了王伯當的建議,主動向唐高祖請纓。那么,李密該如何瞞過老謀深算的李淵呢?李密冠冕堂皇地對李淵說,希望朝廷可以派遣自己前往山東,召集舊部,共同對抗洛陽王世充: 臣虛蒙榮寵,安坐京師,曾無報效;山東之眾皆臣故時麾下,請往收而撫之。憑藉國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資治通鑒》) 面對李密的毛遂自薦,唐高祖李淵是什么反應呢?當著李密的面,唐高祖并沒有表態。等李密走后,李淵召集群臣,商議此事。還沒等李淵開口,底下群臣則率先發表意見。他們堅決反對讓李密前往山東,苦苦勸諫唐高祖,絕不能放李密離去;一旦放李密離開長安,后果將不堪設想: 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魚于泉,放虎于山,必不返矣! 群臣一致認為,李密請求前往山東“招撫”,明顯包藏禍心。他這是假借招撫,想要趁機叛離大唐,企圖東山再起,與大唐分庭抗禮。如果放李密離去,無異于放虎歸山。他這一走,估計就不會回來了,到時候,必將成為大唐的心腹之患。 大臣們的勸諫,他們的意見,分析得非常到位。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淵最后居然同意李密前往山東。李淵一向英明睿智,老謀深算,他難道不知道李密此舉的真實意圖嗎?以李密的出眾能力,一旦虎出牢籠,肯定能夠重整旗鼓,形成一股新的勢力。對于這些,唐高祖難道不清楚嗎?他當然清楚。 李淵不是一個頭腦發熱的賭徒,他之所以同意李密的請求,自然有他自己的考慮。李淵是站在唐朝的角度,以及統一天下的全局戰略,對事情進行考量。所以,李淵主要有兩層重要的考量。 一,李淵的本意,是希望東出潼關,進軍中原的。 這是出于統一天下的全局戰略。自從統一西北之后,唐高祖李淵就一直在籌劃東進戰略。雖然當時,山西劉武周蠢蠢欲動,隨時可能威脅太原的安全。但是,李唐東進中原,是遲早的事情。根據《唐高祖實錄》的記載: 聞其下兵皆不附王世充,令密收集余眾以圖洛陽。 唐朝若要東進中原,直取洛陽,首先要解決的一個軍事問題,就是潼關以東的瓦崗舊部。只要穩定了潼關以東的軍事形勢,將來唐軍東征,才會多一籌勝算。而李密正好可以幫助李唐,解決這個軍事難題。 山東一帶,是瓦崗軍舊部盤踞之地,李密又是曾經的瓦崗軍領袖,在瓦崗軍中,頗有威望。所以,委派李密前往山東招撫,能夠有效地穩住潼關以東,為唐王朝東進中原掃清障礙。為此,魏征在《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中,專門進行了闡述: 俄屬元帥秦王,經營瀍洛,亦親承秘策,率卒先行。既出雞鳴之關,方次休牛之塞,詔命施號,更盡嘉謀。 按照魏征的說法,此次李密東出潼關的行動,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行動。關于此次東出潼關,唐高祖李淵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軍向東挺進,而李密只是李世民的前鋒部隊罷了。也就是說,李密在前,李世民主力在后緊跟,這樣一來,很容易避免李密輕舉妄動,做出出格的舉動。 二,李淵此舉,是典型的借刀殺人之計。 唐高祖李淵,何其老辣。他當然明白,李密請求東出潼關,動機不純。因此,李淵將計就計,故意答應了李密的請求,許其前往山東。實際上,李淵這是在借刀殺人,借王世充的刀,趁機除掉李密。當初,群臣堅決反對放李密離開,認為這是放虎歸山。可是,唐高祖李淵卻對群臣說了這樣一番話: 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所能取。借使叛去,如以蒿箭射蒿中耳!今使二賊交斗,吾可以坐收其弊。(《資治通鑒》) 自從兵敗洛陽之后,李密的勢力,基本不復存在了。對于這一點,李淵看得很透徹。萬一李密真的狗急跳墻,與唐朝分道揚鑣。屆時,勢必要進入河南王世充的地界,必然會和王世充發生摩擦。 李密和王世充一打起來,雙方無論誰贏,都對唐朝大有好處。如果李密取勝,可以借此削弱王世充的軍事實力,而李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要是王世充擊敗李密,正好借王世充這把刀,除掉李密這個心腹大患,這是唐王朝求之不得的。所以,雙方無論孰勝孰敗,唐朝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以上就是李淵的兩點考慮,基于從全局出發的籌謀,唐高祖最終同意了李密東出潼關,離開長安,前往山東招撫。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唐高祖李淵正式派遣李密,前往崤山以東,招撫尚未歸附的瓦崗舊部。 臨行之前,李密向唐高祖請示,希望可以讓自己的心腹謀士賈閏甫,一起同行,李淵同意了他的請求。并且,在李密一行出發之前,李淵專門在宮中設宴,為李密等人“餞行”。宴席間,唐高祖與李密、賈閏甫二人,同坐御榻,三人共用一個酒杯飲酒。酒酣耳熱之際,李淵對李密、賈閏甫二人,說了這樣意味深長的一席話: 吾三人同飲是酒,以明同心;善建功名,以副朕意。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有人確執不欲弟行,朕推赤心于弟,非他人所能間也。(《資治通鑒》) 聽完李淵這么一番話,李密、賈閏甫急忙連連拜謝。緊接著,唐高祖李淵又以王伯當為李密副將,讓他跟著李密一起東出潼關。實際上,李淵的這番話,另有深意。表面上,唐高祖在和李密噓寒問暖,其實背后卻暗藏殺機。可以這樣講,這是李淵對李密發出的最后的警告。 在這番話中,唐高祖非常清楚地點明,暗示李密,你的意圖,我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關于你這次請纓前往山東,朝中不少大臣都堅決反對。這是什么意思?李淵這是發出最后通牒,如果李密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地到山東招撫,大家相安無事;可是,但凡李密稍有異動,唐朝若要消滅他,就像碾死一只螞蟻一樣容易。 就這樣,在這種殺機四伏的情勢下,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初一,李密率領所部人馬,離開了長安,正式踏上了東出潼關之路。此時,距離李密投奔唐朝,僅僅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