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機頭搜索雷達的發射角度太大,萬一空中還有對方的飛機,那雷達告警接收機一響豈不是什么都暴露了?” “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把地形跟蹤雷達集成到一個吊艙里面,目前肯定是做不到的,而且,用戶既然要求使用精確制導武器,那就還需要考慮攜帶激光制導吊艙和空對地導彈用的數據傳輸吊艙,已經不太可能有位置留給第三個吊艙了。” “……” 眼看著現場的氣氛有些過于熱烈,唐長鴻趕緊鎮住了場面: “鑫懋同志剛才說得對,殲轟7A畢竟有兩名飛行員,超低空正常飛行時候的壓力相對沒那么大,所以,相比于自動化的低空導航吊艙,我們還是要首先關注一下最基本的飛行安全問題?!? “根據基礎型殲轟7飛行員的反饋,他們最擔心的,其實還是低空飛行的時候突然出現動力故障?!? “在飛行安全這方面,我記得蓉城611所,在十號工程原型機的測試過程中,用過一種可以通過進氣情況提前預測發動機喘振的技術,在發現有喘振風險之后,就會限制飛機繼續進行劇烈機動,避免喘振風險的發生?!? “鑫懋同志?!? 唐長鴻看向旁邊自己的副總設計師: “我已經聯系了611所的宋聞聰總師和楊偉總師,他們同意我們派一隊技術人員去考察和學習,我準備讓你來帶隊,到蓉城那邊待上一段時間?!? 雖然航空工業系統下屬的各個場所已經被改制成了分公司屬性的集團,互相之間也存在一些競爭,但說到底,還是全國一盤棋。 真有了這種重要的技術,不可能掖著藏著只給自己用。 被突然點到名字的龔鑫懋直接一愣。 這種技術聽上去美好得有些不像真的。 尤其是對于以中低空飛行為主的戰斗轟炸機來說,一旦發生喘振,往往沒有戰斗機那樣充分的應對時間。 再加上殲轟7相對一般的彈射逃生系統,很容易導致機毀人亡的一等事故發生。 如果真能做到提前發現并抑制喘振,或者說,哪怕僅僅是延緩喘振的發生,對于飛行安全來說也是極其巨大的助益。 因此他當即起身鄭重表態: “是!我一定把這個技術學會,帶回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