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就是說實際情況……” 剛剛還滿臉揚眉吐氣的姚夢娜頓時沒了精神,雙手叉腰,一副氣鼓鼓的樣子: “怎么說呢……從零開始總裝飛機跟之前的升級大修還是不一樣,涉及工種的復雜程度也遠遠比我預計的更高。” “所以好幾輪調整下來,還是會出現部分小組滿負荷的情況下裝配任務等待,而另一些小組處在空閑中等待裝配任務的問題,綜合效率跟連續移動生產的老辦法比沒什么變化……” 實際上,姚夢娜搞出來的這套東西已經十分接近后來的“脈動生產線”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脈動生產線也是先在鎬京投入應用,然后才推廣到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 只不過90年代末的計算機硬件和算法水平都還比較有限,因此對這種高級生產方式進行優化的難度很高。 “也不能這么說。” 剛剛一直沒說話的何明終于開了口: “其實,最開始用新方法總裝前面兩架飛機的時候,效率還沒有原來的連續移動生產模式高。” “現在經過幾次優化下來已經好很多了,說明這個辦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只要能根據實際生產經驗繼續調整下去,肯定能達到理論效果的。” “我們畢竟才造了六架飛機而已,生產上的事情,急不來的。” 何明的安慰讓姚夢娜的情緒明顯好了不少。 “其實,我也嘗試過用你和徐洋姐開發的那個差分進化算法,從數學角度上進行優化,但是……效果不好。” 常浩南記得,上次自己見到姚夢娜的時候,后者對徐洋的稱呼還是徐研究員。 這段時間倆人的關系似乎變好了不少…… 他輕輕搖搖頭,把腦子里胡思亂想的東西丟掉,緊接著解釋道: “差分進化算法雖然先進,但也不是萬能的,對于這種離散、整數、高維、大規模、多約束的優化問題,非常依賴問題特征總結和經驗,而且還很容易陷入局部最優的麻煩,總之不適合飛機生產線這樣的應用場景。” 聽到常浩南頭頭是道的分析,姚夢娜瞬間來了興致: “師……常總你有更好的辦法?” 私下里的時候,姚夢娜還是習慣叫常浩南師弟,這也算是她的專屬稱呼了。 不過在公開場合,她還是比較有分寸的。 “更好的辦法么,大概是一些路徑規劃性質的算法,但需要一些額外的時間研究。” “你可以先用普通的遺傳算法先試試,效果應該比差分進化算法還要更好一點。” 常浩南先是給出了一點建議,然后又補充道: “我對控制學和優化算法領域的研究純粹出自興趣,現在渦扇10、模鍛壓機還有TORCH Multiphysics軟件三塊都需要我親自抓,短時間內恐怕沒有太多精力放在這上面。” 旁邊一直當聽眾的何明直接就被這段凡爾賽給驚呆了。 好家伙,你出自興趣隨便研究一下,就碾壓了國內,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同行? 讓不讓別人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