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過姚夢娜對此倒是早就已經習慣了。 她順勢話鋒一轉: “說起TORCH Multiphysics,我們最近在給殲11做結構優化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結構優化?” 常浩南抬起頭,看了看眼前堪稱龐然大物的那架半成品殲11: “你們做到哪一步了?” 姚夢娜帶著他來到飛機一側主翼下面,指了指機翼最內側的地方: “按照雙方簽署的技術共享協議,蘇霍伊方面已經把第一階段的結構優化成果帶到了我們這邊,體現在產品上的區別就是在機翼最內側增加了一對載重上限2000kg的重載掛架,把掛架總數從10個提高到了12個。” “我們計劃從第四批次,也就是低散件組裝的飛機開始引入這種升級型的新機體。” 最早的蘇27由于結構強度限制,這個本來十分適合掛載大尺寸空對面彈藥的位置并沒有設計掛點。 在上一世,這個問題在蘇27SM上面得到了解決,但由于十一號工程的合同深度遠不及如今,因此華夏方面一直到新世紀引進蘇30MKK之后才用上這兩個優質重載掛點。 “既然機翼這邊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那想必問題出在中央升力體本身咯?” 常浩南對于側衛的優化進程大概是清楚的,因此直接問道。 “沒錯。” 姚夢娜直接點頭: “這是我們和蘇霍伊方面的專家都在苦惱的問題,飛機在特定速度段的可用過載會從+9G降低到+5G-+6G的水平,雖然可以通過升級數字電傳飛控把受影響的區間降到最低,但終究是個隱患。” “在對殲11的翼身融合體進行結構力學計算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動態重疊網格、動態非結構網格、非結構重疊網格等很多種辦法。” “但要么生成精度不達標,要么生成效率太低,要花上幾個月時間,要么就是計算時間步長不能太大,否則就要發散……” “還有這種事?” TORCH Multiphysics的網格生成算法是常浩南專門過問的。 不過當時的研究重點在于解決臟模型的網格生成問題,對于這類翼身融合體的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復合分析問題確實沒有專門優化過。 現在遇到問題,自然要十分上心: “走,我們去看看具體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