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盡管由于信息傳播的滯后性,以及國際媒體的有意無視,導致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廣為流傳,但至少在二毛國內的軍工行業里,大家都基本已經知道了。
當然,烏艦在那時候實際上只完工了30%,除了核反應堆以外的核心子系統一概沒有到位,甚至連下水都還遙遙無期。
在聯盟解體的大背景下,即便后續有資金注入,這艘巨艦也根本不可能完工,拆掉只能說斷了個念想,但從理智上說也不是不能接受。
無非最后賣廢鋼的時候又被坑了一筆(談好450美元/噸結果變成150美元/噸),讓人非常不爽而已。
但安70可不一樣。
這飛機已經走完了絕大部分設計流程,基本就差一個肯出錢的用戶,以及D27發動機的最后一哆嗦了。
第一架原型機確實在1996年墜毀,但那和飛機本身并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組織混亂之下的指揮和操作失誤而已。
根據他上次和安東諾夫那邊溝通獲知的情況,后者已經開始制造第二架原型機,甚至連4臺D27發動機的新訂單都簽好了——
要知道,雖然安東諾夫在91年之后的日子也不好過,但旗下畢竟還有運營著十幾架安124,以及那架舉世無雙的安225運輸機的安東諾夫航空公司。
靠著這些幾乎是壟斷性質的大件航空運輸業務,重點項目還是勉強能維持下去的。
要知道,已經表對安70現出濃厚興趣的,除了華夏之外,甚至還有幾個不愿參與A400M項目的歐洲國家。
尤其是德國。
如果說東歐劇變到聯盟解體的一系列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那絕對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總算實現了東西統一的德國借著歐盟的東風,一度又覺得自己可以了,希望能借著這個機會,以及自己本就不錯的工業底子,重新恢復過去幾十年中被兩個超級大國刻意壓制發展的航空制造業。
安70就是這樣一個寄托了德國人希望的項目。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要放棄對已經完成多次試飛的D27發動機繼續完善,把資源重點傾斜到一個只做過臺架試驗、450kw功率的小型渦槳發動機上面去,而且這種渦槳發動機唯一的裝機對象還是一種不知所謂的、只有幾本宣傳冊的國外型號。
怎么看怎么有一種腦干缺失的美。
而且,剛才的會面過程中,工業部長里比亞津和那個奧地利商人德萊斯表現都很奇怪。
在航空動力領域干了大半輩子的別拉耶夫非常清楚,航發這種東西,和飛機之間必須有很高的匹配度才行。
哪怕是對發動機兼容性要求很低的翼吊,或者尾吊式結構,往往都需要發動機(多數時候其實是短艙)針對不同型號飛機做不同的微調,由此經常導致本質上相同的一個型號發動機衍生出很多子型號。
而這個奧地利鉆石公司,不遠萬里來找一個此前從未合作過的新發動機供應商,結果帶著的資料里面竟然連飛機發動機艙的具體尺寸都沒有寫出來。
要知道這種小型螺旋槳飛機的發動機可是內置的,而且還是放在機頭前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