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萬壽節過完,下過了幾場雨,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天可算是涼了下來。 天氣雖然是寒涼了起來,但是長安城里各種話題造成的火熱的氛圍仍舊熱烈如夏日那般,讓人討論的興致不減。 從二十余日前,長安城的各個城門處,就總能看到蔓延宛若溪流般長的進城的商隊,而出城的隊伍也不算少,都是拖家帶口的響應遷民去北邊邊城的。 且官家也是很負責任的了,竟是讓主動報名遷民的人攢夠了一撥兒,就安排了他們跟隨一隊禁衛軍兵士往北而去。 如此,就算是保證了他們的安全,讓他們更安全更快的度過前期這段兒日子來。 只不過,再是大膽,這撥兒人也不過千人而已,對于長安城里的百萬人口來說,不過就是滄海一粟罷了。 但負責此事的郎官兒卻是很看好此事,按著郎官兒說的:“人們都是趨利避害的,能夠在此時主動應了去邊城的人,怕是在這長安城里著實是生活的不如意,甚至是過得很差勁兒,才不得不鋌而走險,去邊城求一條生路來的。 但是人就有姻親,就算是孤家寡人,也能有三五友人來。 只要他們這批人到了北地,安頓了下來,在當地立足后,待得明年他們的信兒送回了長安城里來,咱們啊,怕不是到時候會忙的腳不沾地兒了。 且,你們別忘了,長安城里就這般多的人,大唐各處若都有人遷移過去,那加在一起,也是不少人了。” 而今兒個街頭巷尾除了仍舊在討論著遷民北地的事兒之外,又有一件關乎人們生活的大事占據了眾人的心神。 時隔近一月,關于當日太醫署王署正在朝堂上提出的來自李三娘的報告里的“禁止近親婚配”的事兒,以及后來徐敬真添磚加瓦所支持的李三娘報告之中說的“提高女娘婚嫁年齡”的事兒,在這日終于傳了出來消息,也都納入了律法之中。 張貼在京兆府門口的紙張,上頭一字一句寫得明白。 且,京兆府還找了各坊坊正給他們上課,讓他們徹底明白這兩條后,然后發了任務,讓他們回去后,與坊中人好好說道說道。 “這近親可是三服以內都算在內了,要是不想生出身子骨兒弱的癡傻兒,可得好好記住這一條兒來。” 下頭坐著的大半都是花白著頭發的老翁,他們都是長安城里各坊坊正,偶爾零星有幾個年輕的人混在其中,眾人著實是被這話驚著了。 各個張著口,瞪著眼,一臉不可置信的樣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