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承載了人類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物質,氦-3聚變主要分為兩種: 氦-3與氘聚變,以及氦-3與氦-3聚變。 前者被稱為第二代核聚變技術,后者被成為第三代核聚變技術。 氘、氚都是氫的同位素,僅有一個質子,而氦-3擁有兩個質子,所以越是往后越先進的聚變技術,反應物的質量就越大。 可別小看區區1個質子質量的差異,在點火時所需的條件截然不同,其中差異巨大。 核子越輕,反應越容易,反之則難度劇增。 外界媒體往往刻意強調可控核聚變試驗堆的點火溫度,這實際上只是個片面因素,并不是點火成功的絕對條件。 核聚變說白了就是把兩個獨立的原子核擠壓在一起,主要在于高溫、高壓。 高溫讓它們能級上升變得不穩定活潑、更容易點燃,而高壓則把它們緊緊壓迫在一起,兩著都沒有特別嚴苛的界限。 就比如太陽核心才1500萬攝氏度,還不如氫彈爆炸中心溫度高,但依靠太陽自身占太陽系99.86%的可怕質量,硬是用強大的引力制造恐怖高壓,源源不斷地維持聚變鏈式反應。 人類暫時還沒辦法制造太陽那樣的高壓,那就只能提升溫度,只要溫度夠高也能點著。 而以現有技術想點燃氦-3與氦-3反應相當困難,氫彈爆炸時就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氦三,但它們都幾乎沒有進行聚變反應,可見條件之困難。 氦-3與氘更容易些,釋放出的能量還更高,但依然暫時沒有成功先例,即使是不可控的。 當然也不是絕對沒有辦法,假如把氦-3液化,提高反應時的密度能大大提高成功率,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就使用類似方法的液態氘,為了提供足夠低溫,整個氫彈重量高達82噸。 獲取氦-3不麻煩,第三代氫彈的氚衰變以后就成了氦-3,一般都流入醫用市場給核磁共振儀器做肺部ct使用,每年的需求高達上萬升。 所以很自然世界上出產氦-3最多的國家就是阿美,國內相比就要少得多,但這么多年也攢了一些。 至于為什么不從月球上提取氦-3是因為效費比不搭,雖然有證據表明月球表面就有相當豐富的氦-3,但提取他們并精煉液化的成本過于高昂,況且做一次試驗也要不了多少。 已經逐漸融合的兩支核科學研究團隊,就是希望想辦法促成一次成功的氦-3與氘、或者氦-3與氦-3聚變,以此研發出期望中第四代、第五代氫彈的小型化技術,讓幾千萬噸、乃至上億噸當量的氫彈具備實用性。 而實現它們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氫彈作為扳機,也只有氫彈爆炸時的恐怖高溫高壓,再加上提前進行的各種優化布置才可能成功。 只要成功一次并收集到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就有把握開始設計超級氫彈。 但這依然是個極其艱難的過程,畢竟上世紀全世界的核科學家也不缺能人,大家或多或少都試過一些,顯然都沒能取得成功。 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多,極限只有兩個月時間,早在一個月前眾人就開始了理論構型設計工作,然后以符明東、虞民為首發展出了兩個主要方向,細化后總共7種方案。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