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為了防止滑動和受力均勻,以及吊裝的時候方便,節點艙的運輸方式是立起來用模具托住弧形底部,而非橫躺。 轉運拖車加上立著的節點艙,整體高度超過14.5米,從地面的視角望去幾乎卡著車間的大門過去的,不過實際上還有不到兩米的距離。 這也決定了轉運的艙段或者火箭殼體不能超過14米,所以即使是處于ppt狀態的新遠四號火箭在加強后也只將直徑最終定在了14米這個數字。 如果只考慮飛機轉運條件和發射場的話,其實這個數字能做到18米,超過n1,成為全世界最粗的火箭。 雖然這個紀錄沒什么意義…… 不過節點艙轉運出來并不是馬上就拉到瓊州發射,新遠三號火箭都還沒譜呢。 它是要移出車間另外找地方存放,不然太占地方。 雖然b級基地的車間非常大,理論上同時進行兩個14米級艙段加工都沒問題,不過實際上這里還要制造其他東西,有一個大家伙擋路太礙事。 但是車間的工人們雖然認為家伙太大有些礙事,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對這個節點艙的喜愛。 這是全世界直徑最大的艙段,雖然長度只有6米,但內部空間已經高達320立方米,寬闊的嚇人,能當作廣場用了。 軸線上的另外兩個艙段還要夸張,那是14米直徑、長度45米的超級艙段,是整個空間站的核心控制部分。 兩個艙段一個屬于領航艙,裝載被超大型陀螺儀固定的導航設備,存貯相當的燃油;另一個是與其他航天器對接以及存儲貨物的艙段,也安放了很多設備。 即使不像s-62那樣空空如也,但可使用空間還是超過三千立方米,兩個就是近七千立方米。 可以想象,現在的所謂第三代、第四代空間站單是連這個軸向艙段都比不過,整個前進號空間站如果劃分到第五代,那這之間的代差就太夸張了,其他航天機構都不知道怎么追趕。 而且要建設這樣大的空間站還需要一個輔助設施:航天飛機。 小了還不行,這種巨型結構需要借助衍架固定提高強度,單靠對接口承受不住旋轉產生的拉扯,絕對會出問題。 必須要是100噸級的航天飛機,現在全世界都沒有在服役的。 nc雖然重啟了航天飛機計劃,但h1的成功讓他們相信小型化才是正確的道路,沒有另開項目或者延續sts計劃,而是選擇直接投資追夢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