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千里長的鐵路,耗鐵量六千萬斤,這已經超過周國一年的鐵產量。 所以,太子規劃中的幾條千里鐵路,短期內(至少十年內)朝廷根本就修不起來。 規劃鐵路之一,是長安至涼州姑臧的“長姑線”,全長至少一千五百里(初步估算)。 這條線路從長安出發,西過岐州洛邑(入蜀之大散關的門戶)、秦州上封、蘭州金城,抵達涼州姑臧,把關中和隴右連接起來。 從關中出發的人員和物資,通過鐵路可以輕松直達河西走廊要地、涼州姑臧,其意義非凡。 僅就軍事意義而言,“長姑線”一旦修成通車,意味著吐谷渾和西突厥距離滅亡為期不遠,皇朝的西北邊患消除,與西域的聯系加強。 “長姑線”的好處,政事堂諸公都看得到,問題是一千五百里長的鐵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建造費用不會少,朝廷負擔不起。 之前,朝廷都沒能力在短時間內拉起多少條電報線以連接天下,更別說投錢修建造價昂貴的鐵路,即便朝廷通過發國債或者招股籌夠了錢糧,卻無法湊出這么多的鐵。 一千五百里長的鐵路,保守估計耗鐵量都要九千萬斤,錢糧可以湊,這么多鐵是沒法變出來的。 而規劃鐵路之二,是從長安出發,經武關道入荊襄,經過荊州上宛、穰城到襄州襄陽(或者北岸樊城)的“長襄”線。 “長襄線”,將關中和荊襄乃至荊湖地區連接起來。 因為荊湖地區已經實現了“荊湖熟、天下足”,所以,荊湖地區的糧食、物產,通過水路(漢水)聚集到襄陽(樊城),然后通過“長襄線”源源不斷輸入關中。 與此同時,還有規劃鐵路之三,那就是翻越太行山、連接并州晉陽和相州鄴城的“太行線”,全長不到千里(初步估算),一旦建成通車,對于增強國力具有重要作用。 這三條規劃鐵路的意義十分重大,政事堂諸公都能想得到,但問題依舊:你有火車而已,你有熟鐵么? 三條鐵路的耗鐵量加起來,超過兩億斤,哪有那么多鐵來修? 所以,作為官場老手的三高官官們,明白這只是太子的策略:漫天要價,然后坐地還錢。 鐵路的魅力是如此之大,所以三高官官們根本就無法抗拒,才有心思和極力主張“大興鐵路”的太子討論如何又快、又省鐵的建起幾條至關重要的鐵路。 宇文維城隨后給出的第二個方案,當然考慮了實際情況: 年鐵產量超過千萬斤的鐵冶,就只有鄂州大冶制鐵所,許州舞陽制鐵所、徐州利國制鐵所,所以,鐵路的修建,必須靠這三個制鐵所提供支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