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燕津港出發(fā),向東橫渡渤海,航行六百多里,就能抵達旅順,若海船能夠以螺旋槳推進,兼以風帆借助風力,只要海況尚可,理論上全程耗時能縮短到一日。” “以旅順作為中轉(zhuǎn)港,去遼口或者萊州黃城,都很方便,當然,從燕津直航遼口也是可以的,但這航線的開通不能急,要慎重。” “同理,機帆兩用船從廣州番禹港出發(fā),前往交州龍編港,在海況尚可時,理論上可以在三日內(nèi)走完全程。” “至于去耽羅、琉球、臺州、呂州,機帆兩用海船的航行時間也會縮短,前提是有充足的燃煤、淡水供應。” “但這都是理論狀態(tài),畢竟木制船殼耐風浪性較差,如果風高浪急,一樣只能窩在港區(qū)無法出海。” “而且機帆兩用船的航速,在順風時,比不過單純靠風力航行的五桅風帆船,畢竟火輪船有沉重的機器和燃煤,這是死重,風帆也不夠多。” 側(cè)殿,宇文溫正與許紹、郝吳伯交談,面前擺著幾個船模,旁邊又放著許多草圖和資料,全都與機(螺旋槳推進)帆(風帆)兩用船只有關。 雖然螺旋槳推進已經(jīng)實現(xiàn)突破,開始實用化,但若用于航海,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一點宇文溫很清楚。 火輪船入海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需要燒煤,所以船上必須裝載大量燃煤,這就要求火輪船的目的港必須有充足的燃煤,才能確保火輪船能夠返航或者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所以,要想將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用于海上運輸,必須確保燃煤供應,船本身也得攜帶大量燃料,在這個前提限制下,火輪船入海就只能跑成熟航線。 而計劃中的跨渤海客運、貨運航線想要實現(xiàn)正常運營,加強河北、遼東地區(qū)的人員、物資流通,遼東地區(qū)就必須大量開采煤炭,存儲于遼口。 單純的帆船不存在這個問題,不需要攜帶燃料,直接利用風力就能移動,而五桅帆船的最高航速,老早就超過了四十里每小時。 但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風向,帆船出海必須等候風信,不能隨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這就是靠風力航海的缺點。 所以就目前情況而言,帆船和機帆兩用船并存是必然的事情,至于純粹靠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因為耗煤量很大,勢必擠占貨艙空間,所以用于長距離海運(大宗貨物運輸)還不現(xiàn)實。 許紹和郝吳伯的關注點在內(nèi)河航運而不是海運,他們當然知道逆水航行時速達到四十里以上的新式火輪船問世后,其意義有多么重大,這玩意一旦普及,天下必然又是一番新面貌。 從長江下游廣陵出發(fā)的新式火輪船,抵達三峽出口下游的江陵,全程兩千多里,理論上只需要十來天就能抵達(包括路上適當靠泊港口過夜、加煤、檢修等)。 若繼續(xù)前進,經(jīng)過水流湍急的長江三峽,還可以一路西進,直達益州,甚至抵達成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