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武裝-《逆水行周》
第(1/3)頁
巴東城東郊,東湖西側湖畔,水軍營寨造船場內,三個巨大的矩形水池已經干涸,三艘尖底大船如今正靜靜地停在池底木架上,許多工匠正在對船身及船底進行檢查。
這種池子叫做船塢,船只建造及修理時的工作平臺,原本要到宋代才出現,已經是黃州水軍造船場常見的建筑,得益于船塢的出現,建造和修理船只的速度都加快了許多。
這里的船塢都是掘地為池,有的船塢還搭起活動頂棚,不怕風吹雨打,無論是刮風下雨都能在其中進行造船,船體建好之后將頂棚移開,便能夠立桅桿。
如果情況緊急,晚上也能點著火把趕工,當然這時候就要小心一些,免得走水來個火燒連營。
黃州總管、西陽王宇文溫,站在一座船塢邊上,仔細看著塢里一艘大船,這是工匠們絞盡腦汁制作出來的成品,凝聚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如今遠航歸來,多了一份滄桑感。
叮叮當當的聲音不時響起,一些船工拿著鑿子和錘子,在船身兩側及底部敲打著,他們是在除去附著在船身、船底的藤壺、貽貝。
船只在海上航行,會被藤壺貽貝等生物附著,這些生物在船身外部安家繁衍,久而久之會讓光滑的船身變得粗糙不堪,導致船速明顯下降。
不要說木船,即便是后世的鋼鐵船身一樣逃不了被寄生的厄運,所以出海歸來,船只最重要的保養項目之一,就是將船身上附著的藤壺、貽貝鏟除。
雖然入海不過月余時間,但這三艘船水線一下已經看得見細微的凸起,若不能及時清除,日積月累就會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粗糙,直到整艘船長出“絡腮胡”。
宇文溫在一旁圍觀了片刻,走上船甲板進入船艙里繼續參觀,雖然這艘船建好時他就上來看過,但此時再看卻別有一種感覺,畢竟是這些船給他運回來了黃金白銀還有硫磺。
歷史上在唐代才成熟的水密隔艙、榫接(夾膠)釘合、多孔舵板等造船技術,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雛形,如今全都應用在這三艘船上,然后推廣到水軍戰船。
當然他本人是不會實際的造船技術,造船靠的是“外援”。
黃州位于長江中游,船工基本上沒有制造海船的經驗,所以宇文溫動用各種手段,從陳國請回來幾位技藝嫻熟的造船工匠,作為建造新船的技術指導。
船型首尖尾寬兩頭翹,尾封結構呈馬蹄形,兩舷邊向外拱,有寬平的甲板,有連續的艙口,舷側用對開原木厚板加固,強度很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镇巴县|
SHOW|
密山市|
南岸区|
青岛市|
铁力市|
关岭|
马山县|
二连浩特市|
全州县|
专栏|
冕宁县|
吴桥县|
菏泽市|
仁化县|
阳泉市|
龙山县|
沙雅县|
资阳市|
三都|
南开区|
汶上县|
白朗县|
汽车|
疏附县|
和林格尔县|
德州市|
长葛市|
怀安县|
涞源县|
芦山县|
织金县|
安远县|
石渠县|
从化市|
松原市|
临漳县|
同心县|
颍上县|
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