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楚臣》


    第(2/3)頁

    出壽春城往北二十余里,在八公山的北麓余脈上,則是淮河中游的形勝之險、有淮河第一峽之稱的硤石山(硤石口)。

    淮河從西往東,抵達八公山西麓之后,為山勢所阻,轉折往西北而行,穿過硤石山繼續往東流淌。

    淮河浩浩蕩蕩而來,流經此硤石口河段被兩岸崖石收縮最窄處僅有七十丈寬,以致夏秋時淮河上游每年大水,狹窄的硤石口無法及時泄水,在硤石口上游兩岸地區常常會形成大區域的滯洪帶,侵害農耕生產極烈。

    徐明珍在硤石山兩岸各修筑兩座堅固營城,同時于八公山西麓面對淮河的緩坡又修有一座營城,以護東硤石與壽春之間的隘道,防止敵軍從對岸強渡淮河;而鳳臺城則位于硤石口以東僅十二三里處。

    如此密集的城壘群——大多數城壘千百年來就有留存,天佑帝及徐明珍更多的只是先生在殘址或遺址上進行修繕、加強——外加硤石口、八公山、淮河以及城東北淝水河及瓦埠蕩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就構成壽春獨特及易守難攻的嚴密防御體系。

    梁楚在創國之前,就頻頻交戰淮河南北,三十多年來,梁軍多次從淮西渡河南下,還沒有一次能成功的撕開壽春如此完備的防御體系。

    倘若徐明珍這次不主動從壽春城撤出,韓謙也只能先攻占霍邱、鳳臺,然后再占領八公山,切斷壽春城與硤石口的聯絡后,再對城中軍民進行圍困。

    要不然的話,真要直接去強攻壽春城,棠邑軍還不知道要付多少傷亡呢。

    壽春內外城街巷縱橫,屋舍整飭,沿街店鋪極多,也琳瑯滿目。郭城之內還座落著大大小小的各類匠坊工場數十座。

    壽春長期以來就一直都是淮西的經濟、政治及軍事、文化中心。

    目前棠邑除了在壽春駐入八千多馬步軍、水軍外,韓謙還給壽春調來上千名工師、匠工及家小,恢復壽春以兵甲戰械為主的匠坊工場生產,還確定年后就要在黔陽、辰中以及東湖之外,于壽春成立第四座綜合性學堂。

    除刺吏田城外,州長史、司馬、諸曹參軍以及壽春縣令都是韓謙親自選用的干練官員——考慮到徐明珍沒有那么老實,王轍暫時入駐壽春,一項長期要做的工作,就是甄別壽春六萬民眾里有多少人乃是徐明珍暗中派遣潛伏下來的密間。

    而棠邑在東湖大堤之后,新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龍池山堰湖,也即將于年后在壽春城西南的龍池山北麓開工。

    壽春城西南,也就是位于北淝水河以西、壽州西部與霍州交界的龍池山地區,乃淮陽山余脈。

    那里峰嶺縱橫交錯,特別是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而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對淮濱地區形成嚴重的洪澇災害,道路、屋舍、田地都被沖毀。

    而等雨季過去,又或者是雨季雨勢不旺,則會因為北淝水河以及從源出淮陽山深處的溪河被龍池山等綿延峰嶺阻攔,灌溉不到那里,又經常性出現旱情。

    淮西千里沃野,唯有這一片位于壽霍之間的地域,即便在承平年代都極為窮困,淮河南岸的驛道、馳道也都避開這個區域修造。

    工造司計劃在龍池山北麓的低洼區修造堰堤,將上游峰嶺的溪水渠集到堰堤前人工攔成的大湖之中,以調節北面在枯水及雨季的用水資源,以便能開墾、灌溉數以十萬畝計的田地,有效控制當地頻發的洪澇及干旱災情,也將保證壽春城西翼現有農田的耕作與豐產。

    當然,這還是韓謙計劃大規模治理壽州的第一步,淮河經硤石口的滯洪難題,從遠古大禹治水時期就遺留至今——傳說中硤石口是大禹一斧劈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源县| 兰州市| 白水县| 交口县| 鹤壁市| 肇州县| 万宁市| 西乡县| 内黄县| 鹤庆县| 苏尼特左旗| 拉萨市| 盐津县| 墨玉县| 洛宁县| 新和县| 河间市| 武宁县| 鸡东县| 莱阳市| 剑阁县| 雅江县| 壶关县| 亳州市| 弋阳县| 宁波市| 万安县| 苍南县| 黔南| 神池县| 秦安县| 南漳县| 赣州市| 凌源市| 芦山县| 民县| 栖霞市| 育儿| 遵化市| 米易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