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楚臣》
第(3/3)頁
這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在八公山南側開挖分洪水道,將淮河上游來水導入北淝水河下游的瓦埠蕩,再從瓦埠蕩流入下游的淮河水道。
只是要形成足夠規模的分洪,這一段預計約五六十里的分洪運河,以當世的水準去看,開挖工程量太過巨大,韓謙暫時也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寧可在徐明珍早年修筑的南堤基礎之上,繼續加固大堤,將滯留的洪水往北岸潁州傾泄。
徐明珍也不能說他陰毒,長淮南堤還是徐明珍任壽州節度使之后主持修造的,除非將來要統籌考慮南北兩岸的行洪問題,再考慮開挖分洪水道。
在收復壽春、霍邱、鳳臺三地后,棠邑沒有在之前與壽州軍的緩沖空曠地帶增置新的縣,但因地制宜的開辟二十余座流民大營,已經接收從北岸逃荒來的七萬余老弱婦孺——絕大多數的丁壯都被河淮梁軍或壽州軍沿途強征掉了——集中保障食宿及最基本的醫療救護。
其中就有九座流民大營設于龍池山左右,收留近四萬流民,就是方便修造龍池山堰湖時,能就地募用到足夠的勞動力。
在基層貧民的組織方面,棠邑早就是爐火純青。
每座流民大營都僅派出十數名工作人員,包括主事、醫師、工師、學師、書記以及從歷陽學堂擇優選用的僚佐,便將一座容納三四千人、以老弱婦孺為主的大營管理秩序井然。
除了就近營造固定的圍屋、改造居住環境外,還將極少數的青壯男丁、人數占比最高的青壯年婦女以及十四歲以上的少年進行編伍,進行一些基礎的操訓,為年后龍池山堰湖開工做準備。
相比較逃荒、饑謹,流民大營的物資供給還是相當充足的,主要勞動力初步都會保證有一天一斤半糙米口糧的配給——真正上堤進行高強度勞作,標淮還會提高,老弱及兒童照每日一斤口糧保障供應,盡可能因地制宜捕撈漁獲改善伙食,會提供一些必要的油脂;營地里還都辦起初級學堂,接納十到十四歲的少年識字演算。
除了龍池山附近的流民大營外,其他流民大營的設置,都與當地要動工的大中型水利設施建設結合起來。
以工代賑這種技術活,也早就被棠邑玩溜了。
郭端鐸年逾四旬,其父乃是梁太祖身邊的幕僚賓客,梁國未創就不幸病逝,他早年伴讀朱裕身側。
朱裕十八歲率百余部屬出領洛州刺史,郭端鐸就在其列。
當時河洛被多年來反反復復的血腥戰事摧殘得就剩一地殘墟,諸縣皆破,朱溫受封梁王時,河洛地區在編戶不足萬口,是朱裕招攬流民分置十八縣,短短三年間就充實民戶三十余萬口,恢復屯墾近二萬頃,一度汴京諸軍食糧都靠河洛供給。
當時郭端鐸就覺得太祖不傳位給陛下,當真是沒有天理了。
他在壽春逗留十數日,兼之之前從淮西過境,即便他內心更傾向于陛下,也深刻感受到天下之大,并非沒有與陛下互為瑜亮之人。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上林县|
临颍县|
桐梓县|
宁夏|
彩票|
江达县|
安阳县|
崇信县|
常宁市|
赣州市|
叙永县|
岱山县|
元谋县|
甘南县|
南京市|
东明县|
老河口市|
洛扎县|
茶陵县|
都匀市|
河东区|
舟山市|
万宁市|
会东县|
织金县|
会同县|
鹤峰县|
响水县|
垣曲县|
津南区|
永昌县|
德钦县|
双柏县|
乃东县|
丰城市|
安西县|
阜南县|
崇左市|
丰县|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