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制作出來的燭芯,差不多是孩童的小手指那般粗細(xì)。 用這玩意當(dāng)燭芯?市場上的蠟燭才多粗? 于是。工匠們立馬將竹絲削地更細(xì),并且,所選用的棉線,也采用了最細(xì)的棉線。如此一番折騰,這才制作出一根僅只有筷頭粗細(xì)的燭芯來。 而這支燭芯,雖然具有彈性,可以完全,但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杜絕了彎曲的可能。這讓眾多在場的冶造局工匠一陣驚呼。 可問題在于,這支新式的燭芯,并不能解決最根本的難題:如何確保燭芯始終處于模具的中間位置? 對此,就連趙弘潤也有什么好辦法。 然而,見到這位肅王殿下犯了難,眾冶造局的工匠們反而顯得興致勃勃,畢竟按照這位肅王殿下所承諾的,誰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能領(lǐng)到足足兩千兩銀子的獎勵,這可是一筆巨款吶。 于是乎,眾冶造局的工匠彼此討論,紛紛提出許許多多的建議。 不得不說,這些建議就連趙弘潤聽了也感覺有些天馬行空,完全就是云里霧里。 但不可否認(rèn),也有幾個比較靠譜的建議。 比如,有一名工匠提議改變模具的底部,使模具的平面底部變成尖錐形,如此一來,只要模具上方的燭芯維持在中間位置,這根燭芯勢必會處于蠟燭的中央部位。 還別說,這份智慧就連趙弘潤聽了都暗暗點頭。 唯一的問題就是,似這種底部呈現(xiàn)圓錐形的蠟燭,如何使用呢?難道專門推出一個與其匹配的蠟燭臺? 這不,還沒等趙弘潤開口詢問,郎官陳宕便已經(jīng)問出了與趙弘潤心中所想相類似的疑問:“底部削尖,如何立于桌上?” 巧的是,那位工匠也早已想好了對策,并且,還是趙弘潤所想到的對策:“我冶造局可以推出與這批蠟燭所匹配的燭臺。” 而對此,陳宕卻嗤之以鼻。 別看這位老實巴交的郎官在面對趙弘潤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可在工藝方面,他所提出的針對性問題,還真是一針見血:“你覺得,百姓會額外花一分錢去買我冶造局推出的燭臺?……還是說,我冶造局在出售蠟燭的時候,白送燭臺?” 那名工匠不言語了,訕訕地坐了下來。 想想也是,要知道本來蠟燭就屬于是價格并不便宜的日常消耗品,遠不如油燈省錢,因此,使用蠟燭的魏國百姓本來就比使用油燈的人要少。 可如今,冶造局制造出一批蠟燭,卻要本來就覺得蠟燭昂貴的魏國百姓額外再花一份錢去買個燭臺。誰會去買? 至于白送,那更是想也別想。 買一次蠟燭送一個燭臺? 如果一名百姓只買一根蠟燭,那你送是不送? 送? 那行,那冶造局非賠到連褲子都當(dāng)了不可! 而就在這時。又有一名工匠站起來言道:“其實,我們可以將底部削去一部分,削平,這不就好了么?削掉的蠟燭,還是可以再次融化、重新制造蠟燭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