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么一說。聽起來就靠譜多了。』 趙弘潤暗暗點頭,主動詢問那兩名工匠的姓名,倘若他冶造局最終選擇了他們所提的建議,那么,這兩位工匠,將平分那兩千兩銀子的懸賞。 在這一點上,趙弘潤素來很大方。 可趙弘潤的這一番詢問,除了讓那兩名工匠歡喜地滿臉通紅外,亦讓附近其余的工匠們有些眼紅了。 他們絞盡腦汁地苦苦思索著更好的辦法,畢竟這事關(guān)著那筆龐大的懸賞銀子吶! 一時間。整個廣場都寂靜了下來,放眼望去,只見那些工匠們無一不是聚精會神地思索著,同時用雙手比劃著什么,使得明明有數(shù)百人的空地,竟是一片寂靜。 突然,有一名年輕工匠站了起來,提議道:“殿下,在下以為,其實我們可以先行制造一支內(nèi)部留有燭芯空間的蠟燭。待制成蠟燭后,再將燭芯放進去……” 說著,他忘乎所以地跑到一堆人的前頭,雙手比劃著補充道:“殿下。我冶造局可以采用戶部鑄造錢幣的方式,打造一整塊鐵質(zhì)的模具,這一整塊模具,可以有數(shù)十個制作蠟燭的凹槽,如此做的好處就是,我等只要將燭油倒入模具。燭油會自己填補到每一個單獨的凹槽中……至于燭芯,在下建議在打造模具的時候,在每一個凹槽的底部中央,安置一根與燭芯差不多粗細的鐵筷……待等這些凹槽內(nèi)的蠟燭凝固成型,唔,我等可以在模具的底部設(shè)計一下,將成型的蠟燭推出來。如此制造出來的蠟燭,就成了中部空缺有燭芯的蠟燭,最后,我等用殿下所改良的燭芯,沾了滾燙的燭油,直接插入這些蠟燭的空缺處,滾燙的燭油自會與蠟燭的內(nèi)壁溶結(jié),如此,一支蠟燭便制成了。” 『誒?』 趙弘潤吃驚地望了一眼眼前這名年輕的工匠,忍不住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只見那名年輕的工匠強壓著心中的歡喜,恭敬說道:“回稟殿下,在下叫做丁鈞!” 『丁鈞……』 趙弘潤在心中喃喃默念著這個名字,盡管他從未小看過這些他認知概念中的“古人工匠”,但不可否認,他被這些“古人工匠”們的智慧所震驚了,尤其是這位叫做丁鈞的工匠。 因為或許只有趙弘潤才會明白,丁鈞的建議,至少超越了這個時代蠟燭工藝整整一千年。 要知道,哪怕是負責制造蠟燭的虞部,他們制作蠟燭的方式,依舊還停留在方才冶造局所嘗試的那種工藝:打造兩片半圓的模具,用兩塊半圓的蠟燭夾住燭芯。 比起冶造局眾人越來越完善的,幾乎一步到位的蠟燭制作方式,何止是一個落后可以形容? 當即,趙弘潤便拍板決定,賞賜丁鈞一千兩銀子,賞賜另外那兩名初步提出用大型模具制造蠟燭的工匠各自五百兩銀子。 除此之外,整個冶造局內(nèi)所有人員,增發(fā)一個月的月俸。 所有人,皆大歡喜。 “讓我們干一票大的!” 當趙弘潤宣布正式打造大型模具時,在場所有的工匠們都忍不住歡呼起來。 盡管趙弘潤給他們的任務(wù)相當繁重。 在半個月內(nèi),打造十座大型蠟燭模具,而每一座模具,可同時生產(chǎn)一百支蠟燭。 不得不說,只要此事順利,冶造局制作蠟燭的速度,將使國內(nèi)任何一個蠟燭作坊絕望,包括工部轄下的虞部所管理的作坊。(未完待續(xù)。)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