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汴梁的窮人很多,天下的窮人更多。 趙駿照顧不了所有人,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一些事情。 大宋還是太缺錢了。 但搞錢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搞到,國內的蛋糕就這么點大,做大蛋糕,把生意做到國外去才是正道。 然而古代的海貿和陸地貿易永遠都受限于一個條件——交通。 在生產力提升之前,基本上泉州和廣州那邊往中亞做生意,每年有個幾千萬貫出口額就是極限。 現在唯一的大買家就是挖到銀礦,陡然乍富的日本。 根據后世西方學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克所寫的《白銀資本》當中記載,14世紀到16世紀這一百多年間,日本四島除了石見銀礦以外,還有其它存儲量不算少的銀礦。 其中以石見銀礦存量最多,每年產銀30噸,巔峰時期產銀38噸,開采了400多年,預計總儲備量達到1.2萬噸,價值約3億多兩。 加上其它銀礦,每年從日本生產和供應到明朝的白銀達200噸左右。 只不過目前才剛剛開始,石見銀礦雖然已經被發現,但開采量還是太低,去年一年也就采了15噸左右,哪怕大宋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可那邊的發展也才剛剛起步,哪那么快建設起來? 所以實際上雖然發現了大型銀礦,可宋朝這邊每年的進口額其實主要還是以銅礦、硫磺為主。 白銀加上其它原本就發現的產地,每年也就為大宋供應約50多噸,雙方之間的白銀流入額目前只有明朝的四分之一。 按照比例來算,差不多相當于每年一百三十多萬兩白銀的樣子。 黃金倒是有不少,根據日本學者森克己在《續日宋貿易之研究》中認為,從北宋到南宋,日本每年輸入到中國的黃金在一萬兩以上。 現在日本那邊又在宋彩的幫助下“發現”了佐渡金山,而且這個金山還有大量伴生的白銀礦和青銅礦,發展起來的話,又能為大宋提供更多的黃金和白銀。 如此金銀銅鐵、硫磺以及其它大量礦產,組成了大宋與日本還有高麗之間的貿易,雙方貿易額差不多四千萬貫。 歷史上根據記載,仁宗時期明州市舶司入五十萬貫,以海貿十抽一的稅率,也就是當時宋日之間民間貿易額才五百萬貫,要到南宋才能突破到一千萬貫。 但從康定元年雙方簽訂自貿協議開始,兩年時間足足增長了八倍,就在于積極與日本溝通,幫助它們擴展了國內的金銀礦產。 這樣加上高麗那邊的貿易,從康定元年到慶歷三年,三年多時間里,已經為大宋帶來四百多萬白銀。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貿易額只會繼續增長,從而帶動大量產業,讓日本那邊也技術升級,自然也就能持續擴大白銀流入。 根據學者萬明的《明代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明朝中后期平均每年有700萬兩白銀流入到大明,其中日本流入達到了每年五百萬兩左右,另外一二百萬兩來自于美洲白銀。 所以只要大宋持續把貿易做下去,將來大宋像明朝那樣,貿易額到七千萬兩白銀,年入七百萬兩白銀就不再是夢。 只不過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一月份,趙駿過二十九歲的生日,趙禎打算大操大辦,好好慶祝一番。 但被趙駿拒絕。 他只是和家人一起吃了個飯,就繼續開始處理國事。 二月份,研究院那邊有好消息。 根據趙禎提供的硫酸銨肥料終于研制成功了。 這個東西屬于化學方向了,趙駿是完全不知道,但他記得小時候爺爺自己做過。 他是農村的,小時候家里會養豬,豬圈和人的廁所是一間屋子,下面挖個大坑,上面鋪上木板,旁邊豬待在豬圈里,人和豬的糞便就從木板夾縫間掉到下面的大坑里去。 以前不懂這些,后來才想起來,爺爺還曾經往糞坑里倒過白色粉末,只是當時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兒,也跟趙禎他們提過。 只是宋代像這樣的漚肥技術其實已經普及,很多農村都是這樣建,也就沒有科普的必要。 唯一的問題就是不知道那白色粉末是什么了。 結果意外的是,趙禎今年年初找趙駿要筆記本,居然在一本歷史里找到了配方。 以人尿糞(牛羊豬雞都可)50斤、硫酸鈣﹝熟石膏粉﹞5斤,加20斤水,攪拌混合均勻,放置10-15天即可。 也就是人尿糞,熟石膏粉和水以10比1比4的比例制作就行。 甚至那本歷史里還有碳銨肥料配方,是以人尿糞或牛羊豬雞糞加黃豆粉加熟石膏粉以100比1比8的比例制造。 趙駿這才明白,那粉末居然是石膏粉。 只是碳銨肥料配方需要黃豆粉,這東西在古代不僅人要吃,而且還是戰略物資,給馬用的豆料,成本太高,自然不能用。 所以硫酸銨肥料最好。 研究院那邊在一月份把成品硫酸銨肥料制造出來,然后用生長周期比較短的“崧菜”,也就是小白菜進行實驗。 二十多天之后,成熟的小白菜果然長得比沒有用肥料的小白菜更好更茁壯,產量也提高了許多。 報紙馬上進行跟進宣傳,全國的進奏院都發動起來,紛紛把趙禎發明了新肥料的消息傳遍全國,各配料比例也迅速傳達下去,要求各地百姓自己制作施肥。 趙禎這段時間可謂是大出風采。 報紙和進奏院將他一頓猛吹,不止宣傳官家發明的新肥料作用有多大,還鼓勵百姓多開洞腦筋,自己研發,多搞發明創造,朝廷會有獎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