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二百六十八章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汴梁的窮人很多,天下的窮人更多。 趙駿照顧不了所有人,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一些事情。 大宋還是太缺錢了。 但搞錢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搞到,國內的蛋糕就這么點大,做大蛋糕,把生意做到國外去才是正道。 然而古代的海貿和陸地貿易永遠都受限于一個條件——交通。 在生產力提升之前,基本上泉州和廣州那邊往中亞做生意,每年有個幾千萬貫出口額就是極限。 現在唯一的大買家就是挖到銀礦,陡然乍富的日本。 根據后世西方學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克所寫的《白銀資本》當中記載,14世紀到16世紀這一百多年間,日本四島除了石見銀礦以外,還有其它存儲量不算少的銀礦。 其中以石見銀礦存量最多,每年產銀30噸,巔峰時期產銀38噸,開采了400多年,預計總儲備量達到1.2萬噸,價值約3億多兩。 加上其它銀礦,每年從日本生產和供應到明朝的白銀達200噸左右。 只不過目前才剛剛開始,石見銀礦雖然已經被發現,但開采量還是太低,去年一年也就采了15噸左右,哪怕大宋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可那邊的發展也才剛剛起步,哪那么快建設起來? 所以實際上雖然發現了大型銀礦,可宋朝這邊每年的進口額其實主要還是以銅礦、硫磺為主。 白銀加上其它原本就發現的產地,每年也就為大宋供應約50多噸,雙方之間的白銀流入額目前只有明朝的四分之一。 按照比例來算,差不多相當于每年一百三十多萬兩白銀的樣子。 黃金倒是有不少,根據日本學者森克己在《續日宋貿易之研究》中認為,從北宋到南宋,日本每年輸入到中國的黃金在一萬兩以上。 現在日本那邊又在宋彩的幫助下“發現”了佐渡金山,而且這個金山還有大量伴生的白銀礦和青銅礦,發展起來的話,又能為大宋提供更多的黃金和白銀。 如此金銀銅鐵、硫磺以及其它大量礦產,組成了大宋與日本還有高麗之間的貿易,雙方貿易額差不多四千萬貫。 歷史上根據記載,仁宗時期明州市舶司入五十萬貫,以海貿十抽一的稅率,也就是當時宋日之間民間貿易額才五百萬貫,要到南宋才能突破到一千萬貫。 但從康定元年雙方簽訂自貿協議開始,兩年時間足足增長了八倍,就在于積極與日本溝通,幫助它們擴展了國內的金銀礦產。 這樣加上高麗那邊的貿易,從康定元年到慶歷三年,三年多時間里,已經為大宋帶來四百多萬白銀。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貿易額只會繼續增長,從而帶動大量產業,讓日本那邊也技術升級,自然也就能持續擴大白銀流入。 根據學者萬明的《明代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明朝中后期平均每年有700萬兩白銀流入到大明,其中日本流入達到了每年五百萬兩左右,另外一二百萬兩來自于美洲白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