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趙駿想了想,隨后說道:“但流放的目的地改一改,可以送到邊境修筑工事,也可以送到陜西、河北,開墾屯邊。” “大部分犯人都流放南方,或者刺配充軍,做囚徒送往邊境的話” 范仲淹沉吟道:“主要是擔心他們逃回來。” 古代流放為什么都流放到南方? 就是因為南方鳥不拉屎,環境惡劣,而且非常難以逃回去。 比如宋朝的《元城語錄解》中有一句話,叫:“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雷竇化,聽著也怕”。 說的就是后世廣東、海南等地。 這些地方此時山嶺重疊、林木茂盛、瘴氣叢生,北方人過去,往往水土不服,很容易病死。 而若是流放到北方邊境,像陜西、河北等地,犯人很容易逃跑。 所以在古代流放其實算是比較重的刑罰。 “老范,你得有點信心。” 趙駿鼓勵道:“難道你還怕解決不了一群犯人?這些可都是勞動力。” “好吧。” 范仲淹就不好說什么了。 趙駿繼續說道:“先拿這些人充軍、開墾邊境,為西夏、遼國戰爭做準備,等以后如果能解決內憂外患,可以開拓海外了,送去東南亞、菲律賓,甚至澳洲、日本。” “哦?” 眾人納悶,趙禎不解道:“不是說法治嗎?像后世那樣,以徒刑坐監為主,怎么又流放海外了呢?” “因為現在缺錢啊。” 趙駿嘆息了一聲,說道:“法治精神的前提是有錢,沒錢談個屁的法治。流放海外,讓他們開墾良田、礦山,從國外運回糧食、礦產贖罪,等大宋真正強盛起來,才能維護好法律秩序。” 說到最后,趙駿又發出了一聲長嘆。 在古代講法治精神其實是件很離譜的事情,因為這個時代看似文明,實則依舊野蠻。 皇帝、官員掌握生殺大權,想要弄死普通百姓,猶如捏死一只螞蟻。 甚至地方豪強、衙門里的下級吏員,都敢隨意踐踏法律,欺壓底層小民,成為他們頭頂上的一座大山。 而且即便是趙駿帶來法治,社會發展也跟不上。 首先你建造監獄,就要大量財政支出,還要管犯人衣食住行。 接著又得普及法律,進行教育普法工作。 然后是監獄建立之后,總要有人看管,這又是一筆花銷。 大宋人口上億,罪犯二三十萬絕對有。在沒有縫紉機的年代,勞動改造最多也就是種種菜,挖挖地。 管理犯人的支出以及給予犯人的衣食住行就靠種地完全收不回成本。 所以每一件事情,想要做好都不容易。 殺人倒是一勞永逸,但不管怎么樣,亂世重典也只能一時。 畢竟小偷小摸,你總不能也砍了吧。 因此趙駿想要像后世那樣,依法治國,難如登天。 但有些事情,你必須去做。 就好像要發展海外,發展工業,發展國家,即便很難做到,也得向著這個方向前進。 再艱難,亦要砥礪前行。 至少設定一個正確的目標,才能讓未來有一個明確的道路! 這也是趙駿想要成立司法部的意義。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