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8章 知兵知將-《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當我們翻開史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文臣‘知兵’的人很是不少,趙昺也曾有過這樣的考慮,既然文臣能領(lǐng)兵,又便于控制,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在實踐中他卻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知戰(zhàn)陣,能領(lǐng)兵者寥寥無幾。
這當然不是趙昺的臆斷和偏見。因為行朝成立于國破家亡之際,混亂的情況下也顧不得許多,可以說文武齊上陣,如陸秀夫曾在陳宜中出走后主持軍政、文天祥以副相身份在江西組織義勇抗元、陳則翁則是以廣東路轉(zhuǎn)運使的身份在廣州抗元等等,可以說朝中許多文臣都有領(lǐng)兵的經(jīng)歷。
但是文臣領(lǐng)兵的結(jié)局大多不妙,文天祥被斬于大都,各地的抗元力量逐步被剿滅,若非趙昺穿越而來,陸秀夫便背著幼帝蹈海殉國,大宋最后一絲余暉墜于崖山。就這段歷史而言,他以為所謂文臣領(lǐng)兵就不大靠譜。
趙昺以為這失敗的板子也不能都打在這些文臣身上,而是隋唐之后的制度問題,讓文臣知兵失去了成長的環(huán)境。宋朝的重文輕武,逐漸發(fā)展成文臣領(lǐng)導武將、武將帶領(lǐng)士兵的局面,讓這些讀書人直接指揮士兵上陣沖鋒,也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以說隋唐之后文臣知兵就是個笑話,而入宋后除了太祖,歷代皇帝也都是只會紙上談兵,可還要每逢大戰(zhàn)授陣圖,如此軍事指揮制度下就可以想象大宋敗亡其實也不算太冤。但也有人會說,明朝重文輕武比之宋朝更甚,可以稱得上是‘以文馭武’,可知兵的文臣卻層出不窮。
可是趙昺掰著手指頭算了算,在明代‘知兵’的文臣真正成功的僅有于謙、胡宗憲、張居正等人,即便加上一個所謂文可定國,武可安邦的異類盧象升,也是屈指可數(shù),數(shù)量遠遠少于和他們同時代的如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等名將。
且明朝這些文臣之所以得以成命,卻也非是親自領(lǐng)兵上陣,他們的成功都不以善用兵自詡,而是著重于選將任能、籌措糧秣以及厲行賞罰,確切的說是知將,而不是知兵。
如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于謙,在保衛(wèi)北京的過程中大膽啟用陶瑾、高禮、孫鏜等將領(lǐng),并調(diào)集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jīng)營籌畫部署。
針對北京城內(nèi)軍械不足,于謙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緊趕制,一面將南京庫存兵器的調(diào)入北京,補充守城部隊。甚至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軍械。
在糧食儲備和運輸方面,于謙一方面征集大車命令官軍去運糧,一方面向京城內(nèi)的百姓發(fā)出告示,誰愿意出城搶運糧食,在得到運費的同時,每運二十石糧食還會獎勵一兩銀子。幾天功夫,通州糧倉的糧食全部被運到京城儲存起來,充足的糧食儲備穩(wěn)定了軍心民心。
于謙準許官兵預支半年軍餉的做法更讓全軍上下歡呼雀躍。正是憑借著兵力和物資儲備上的優(yōu)勢,明軍一掃“土木堡之敗”后的頹勢。最終在北京城下?lián)敉肆藖韯輿皼暗耐哓荽筌姟?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兴和县|
孝感市|
瓦房店市|
勃利县|
寻乌县|
鄂伦春自治旗|
昌乐县|
赤峰市|
东兴市|
九江县|
涿鹿县|
岳阳县|
大同县|
九寨沟县|
台前县|
济宁市|
娄烦县|
榆树市|
无为县|
松江区|
和政县|
石城县|
双牌县|
大化|
杭锦旗|
沧州市|
东辽县|
贵溪市|
江都市|
进贤县|
延长县|
宣武区|
额济纳旗|
绥化市|
大连市|
科技|
明光市|
瑞金市|
广灵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