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假戲真做-《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趙昺對臣僚們在會議時提出反對意見并不反感,反而會加以鼓勵。因為他清楚一個人的思維往往會形成固化,而集思廣益正可開拓思路,在爭論中獲得更為合理的方案。當然他也會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使眾人接受他的方案,但這也是在聽取大家的意見之后。
現下見眾將對戰略上的安排已經再無異議,那么下來的重點就是討論戰術上的問題。但是趙昺卻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伏擊過江敵軍的方案上,而對進攻揚州倒像是不那么放在心上了。當然這有出于首戰必勝的考慮,可事實上伏擊戰也并不比進攻戰容易,在他看來難度反而更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趙昺現在是對此深有體會了,在前世中各種戰爭相關的藝術作品中,埋伏和伏擊作戰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橋段了。也不可否認,伏擊作戰在戰斗中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更是以弱勝強,重創敵軍的最好辦法。
總的來說,伏擊戰術之所以能夠時至今日依然不時出現在人類的戰場上。很大程度上正是有賴于這種戰術可以“四兩撥千斤”的強大作用。但是想要打好一場完美的伏擊戰,同樣也需要相當高的軍事手腕與技能,必竟戰爭,從來不是兒戲。
不過,趙昺以為伏擊戰最難的不是戰斗開始后,而是在戰前和戰后才是最困難的。在近現代戰爭中,天上有衛星和飛機嚴密監視地面,地面上有偵察車和徒步的偵察兵深入縱深進行偵察,使得伏擊的難度大為增加。那肯定有人說,在古代這些高科技玩意兒都沒有,隱蔽在峽谷、密林中伏擊敵人的難度肯定沒有問題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導,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伏擊戰就是占據峽谷兩端,然后使用落石和各類遠程武器攻擊便可。但真實的戰場情況遠沒那么簡單。首先,峽谷地形大多是在像太行山一帶的山區比較常見。在中國廣大的丘陵、平原地區,這一地形便很難找到了。因此大部分的伏擊戰,其實都是在稍有高度優勢甚至是相同高度情況下進行的。
兵家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戰例,現實中這一地區只是比較低緩的丘陵山區。其次,伏擊戰做不到僅靠遠程武器就能實現輕松零傷亡。實際上,在遇到伏擊時,受伏擊一方,往往也會進行相應的戰術來盡力規避傷亡。即使是在近現代戰爭中,伏擊戰往往也會出現打成追擊戰甚至是攻堅戰的情況。
在冷兵器時代,由于單憑弓弩一類武器殺傷效率較低,因此伏擊戰更不可能只依靠遠程武器,而是在完成伏擊之后,再利用地形優勢展開圍殲戰。馬陵道之戰被伏擊殲滅的魏軍實際上也只是龐涓“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的輕步兵。
且從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的記載來看,魏軍也是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抵抗。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才以龐涓自盡結束。之后真正將魏軍重創的,則是在馬陵道龐涓死后,“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那么就有人會提出疑問了,在失去了地形優勢的情況下打伏擊戰被伏擊的敵人是不是瞎啊?那么多人埋伏著,竟然看不到。尤其是在古代大兵團作戰的情況下,萬人列陣也是綿延十數里的壯觀景象,且敵方也會偵騎四處哨探,這么大的陣勢怎么可能發現不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被埋伏的人瞎,而實質上是埋伏的軍隊往往處于被伏擊者的視線之外。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斗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出于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的士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里的車輛與馱獸上的。
本質上說,伏擊者其實是以戰斗隊形和戰斗狀態去突襲處于非戰斗隊形與狀態的被伏擊者。也就是說,以有心算無心,以有備打無備。所以當被伏擊者能看到敵人的時候,對方肯定已經以堂堂之陣壓過來了。這時被伏擊者還在手忙腳亂的變換隊形,領取和分配兵器。這種態勢一旦形成,基本就是對被伏擊者的單方面屠殺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丰宁|
竹溪县|
元氏县|
山阳县|
楚雄市|
滕州市|
神池县|
镇坪县|
盐边县|
红桥区|
凯里市|
临江市|
综艺|
亳州市|
迁西县|
大田县|
松潘县|
西丰县|
固始县|
天柱县|
嘉黎县|
同德县|
惠水县|
乡城县|
乌苏市|
邢台县|
金山区|
南昌县|
大田县|
海城市|
原平市|
木兰县|
宁河县|
山西省|
乌拉特中旗|
定安县|
许昌县|
山西省|
溆浦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