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假戲真做-《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可要想達到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可不僅僅是藏在敵人視線之外就可以了。在任何時代的戰爭中,情報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古代戰爭中,軍隊在行軍時,也往往會派出哨探來隨時偵察周圍的情況,他們的作用不僅在偵察行軍路線,還要做好敵軍預警。
但是古代的哨探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實際上能夠進行的偵察范圍相當有限,也就有了哨探十里、二十里的區別,且伏擊方也會派出斥候、游騎反殺對方的哨探,阻止其獲得情報。而想要躲過敵軍的偵察,就要對當地地形十分熟悉。而事實上大部分的伏擊,基本都是在敵軍對于當地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的。
因此行軍路線是否會有敵軍伏擊,趙昺以為將領的判斷時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這中情況下,將領對于行軍路線的判斷,往往不得不依賴于哨探偵察的結果,但哨探在必須優先于行軍線路的探索的情況下,更難對敵軍位置進行有效追蹤。而一場成功的伏擊戰,除了要能夠成功掌握敵軍的行軍路線以外,還要是能夠保證自身的行動不被敵軍偵知,并且還要對敵方將領的判斷進行迷惑,當然還需要些運氣。
尤其是在一些環境相當復雜,比如叢林、山區等地形中,伏擊戰的效果往往更加顯著。在蒙古征伐安南的戰爭中,安南一方就多次用伏擊戰術,將數量和戰斗力都明顯優于自己的蒙軍打得潰不成軍,其依靠的就是越南北部復雜的叢林和山地環境。
不過面臨完全陌生的環境地形的戰例終究是少數,因而如果想要真正誘敵入伏,這就是技術活兒了。其實伏擊戰對于趙昺來說并不陌生,當年在七洲洋大戰中大敗劉深,嚴格的說也稱的上是一場伏擊戰。此后在瓊州保衛戰等幾次大戰也皆有伏擊戰的影子,應該說他對于伏擊戰并不陌生,可他卻知道這與陸地上的伏擊作戰還是有區別的。
在海上,趙昺可以利用島嶼藏兵,也可以利用地球的曲率躲在敵軍的視線之外,且水戰還有風向、水流及潮汐可加利用,迅速完成對敵的圍殲。而陸地上則只能利用地形、地物伏兵,且他已然喪失了在海上最重要的機動優勢,可這又是圍殲和追擊作戰中最不可或缺的。
此戰趙昺想定的伏擊區域是在昆山地區,這里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海口淤積而成的平原,加上受海潮的侵襲,多是鹽堿地,并不適合草木生長,自然也不適于耕種,至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所以這一區域雖然經過千百年的進化,卻也沒有孕育出高山峻嶺,也沒有生長出足以藏兵萬千的大片樹林。
趙昺也清楚自己一旦發起北伐中原的戰爭,就要直面臨機動性強于己方的蒙軍,要想能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預先設伏,截斷和圍殲敵軍,才有可能達到擊敗和殲滅敵有生力量的效果。而中原和蒙古地區多為地形平坦,無遮無掩的平原,當然對伏擊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伏擊戰術也是宋軍經常演練的,不過在收復江南之戰中,各部皆是依仗犀利的火器猛沖猛打,采用的戰術更多是穿插奇襲和迂回包抄,伏擊戰術的運用乏善可陳,所以缺乏實戰經驗。而趙昺也想通過此戰取得實戰經驗,鍛煉部隊,為以后的作戰打下基礎。
趙昺以為既然伏擊戰能否成功是在考驗雙方將領的能力,那么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能夠讓敵軍將領覺得自己“勝算很大”或是“闖過去就能贏”。比如前面說過的馬陵之戰,孫臏就是利用著名的“減灶計”,通過不斷減少齊軍所用的土灶,讓龐涓對齊軍的狀態出現誤判,從而沒有做好偵察便輕敵冒進。
而在后世還有另一個相當經典的伏擊戰案例,便是薩爾滸之戰后金對劉綎所率明軍進行的伏擊。在戰前,后金軍派士兵穿著之前被擊敗的明軍鎧甲,并手持之前被擊敗的杜松部的明軍令旗,誘騙劉綎率領明軍加速前進。結果劉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了后金軍的埋伏。
那么落入伏擊的軍隊,真的就等于即將全軍覆沒了嗎?其實也未必。伏擊在初期對于軍隊最大的破壞,實際上是對士兵帶來的恐慌,因而令軍隊失控。因此在受到伏擊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更多的士兵始終處于慌亂狀態,是加重敵軍傷亡最重要的一步。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龙陵县|
郸城县|
鸡泽县|
宣汉县|
姜堰市|
乐都县|
绥滨县|
凯里市|
台南县|
鹤峰县|
龙里县|
鄂尔多斯市|
黄骅市|
彭山县|
堆龙德庆县|
延安市|
基隆市|
柏乡县|
晋城|
平泉县|
涞水县|
万全县|
乌兰县|
南木林县|
定日县|
南岸区|
焦作市|
沈阳市|
千阳县|
老河口市|
都兰县|
孝昌县|
丰宁|
南川市|
霍林郭勒市|
永靖县|
平阳县|
石景山区|
仪陇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