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895章 步步帶坑-《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眼看皇帝的婚期日近,眾臣也考慮到時間有些緊迫,行程安排起來有些局促,再一個皇帝儀仗出出進進太過擾民,且年終事情又多,大家都去陪祭,朝廷非得癱瘓不可。而小皇帝也言,朝中老臣眾多,每日車馬勞頓不說,便是陪祭身體也吃不消,因此大家也就坡下驢,開了個會商議一番,以為如此也合禮法,太后也就準了皇帝所請,將年終大祭和告廟之事一并辦理。

    當然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大臣們知道陪祭是個辛苦活兒,不僅早出晚歸,且儀式冗長,只是起來跪下就能累個半死,能偷懶為何不偷懶;至于小皇帝怎么想的,他們也十分清楚,一者是心疼錢,二者其也是不耐煩這些儀式。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意思是這個意思,不過這個理由是說不出口的,自然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因此經過慎重考慮,中書省和尚書省及臨安府聯合發文告知百姓:因天下初定,國事繁重,為節約國孥,不擾百姓,陛下決定年終大祭一切從簡,儀仗削減三成,與告廟一并舉行。經查閱典籍,上合天道,下合民意,與禮相合,太后諭準!

    “讀書少挨欺負啊!”趙昺卻恨不得扇自己倆嘴巴,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被那幫老油條給耍了。

    確切的說是自己被利用了,原來依照慣例太后頒下諭旨,則由太常寺選擇吉日吉時,大學士撰寫祭文,并有禮部官員給趙昺講說禮儀和規矩,而他就是從禮部官員的口中想明白了一些事情。讓他剛剛還為自己得計而沾沾自喜的好心情也頃刻一掃而光,不禁暗恨自己為何小時候沒有多讀些書,以致屢屢掉進坑里。

    說起來郊祀就是在郊外祭祀天地,也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國家盛典,但是,由于歷史的演進,郊祀制度本身,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就隨之不斷地產生變化。先秦時期,是郊祀制度的原始鼎盛時期。而秦漢時期,則是其政治成熟時期。魏晉南北朝,由于中國政治上的分裂及少數民族的侵入,郊祀制度空為具文。這是郊祀制度的衰落時期。隋唐時期,是郊祀制度的恢復講求、重新立制的時期。而五代和兩宋,則是郊祀制度的政治變異時期。

    從形式上看,郊祀制度自漢以來,每歲親祀天地,或合或別已不可常矣。至唐代開元以前,郊祀的舉行亦無定制,也是參錯無定期。到唐開元中,始定每歲常祀皆有司攝事,一如三代舊典。郊天之禮,唐制:每歲冬至圜丘、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凡四祭昊天上帝;親祀則并設皇帝祇位。

    然而,宋代并不是一承不變地因襲著唐制,特別是在親郊制度上。首先在郊祭的時間上并非依照唐制一年一祀,時間并無定制,直到真宗年才改為三年一祀,成為定制。而傳到趙昺這,其還是繼位八年來第一次舉行郊祭,不過他也不是開了先河之君,而是大宋歷代皇帝早就壞過規矩。

    大宋祭祀制度的改變應該是源于明堂制度的產生,且出于偶然。仁宗皇祐二年,應當進行郊祭,可由于日在至晦,應當宜有所避的緣故,宰相宋庠便請季秋大饗于明堂。趙昺覺得仁宗肯定也跟自己似的見有空子可鉆,便偷懶了,詔罷當年冬至親祠南郊之禮,有事祭祀于明堂,此后就漸成制度,使宋代的親郊從室外走進了室內,明堂逐漸成為親郊的重要禮制。

    要知道郊祀是把儒家天命思想具體化的禮儀,郊祀是中國歷代都要講行的國家重大典禮,而遵禮又是儒家治國的重要依據。對于禮制的變化,宋人自然也能強烈地感受到。哲宗時任禮部尚書的蘇軾就提出了宋禮“皆非周禮”的看法,并指出:

    “古者,一歲祀天者二,明堂享帝者一,四時迎氣者五,祭地者二,享宗廟者四。此十五者皆天子親祭也。而又朝日、夕月、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群小祀之類,亦皆親祀。此周禮也”。而宋代,天子親祀卻“三歲一郊”。“夫周之禮,親祭如彼其多”,‘今之禮,親祭如此其少”;“古者以親祀為常禮”,而“今世以親祀為大禮”。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鄂托克前旗| 扎兰屯市| 广昌县| 东山县| 唐山市| 盐源县| 乐清市| 堆龙德庆县| 禹州市| 故城县| 桐柏县| 河池市| 宝清县| 安阳县| 商河县| 双流县| 镇坪县| 红桥区| 射阳县| 额敏县| 兴海县| 南宫市| 金阳县| 九寨沟县| 阳朔县| 紫金县| 兰西县| 乌兰浩特市| 神池县| 怀安县| 金堂县| 晋州市| 光山县| 枣阳市| 德庆县| 文安县| 从化市| 元氏县| 汨罗市|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