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千古一帝秦始皇極其重視韓非的思想,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 《史記》載:秦始皇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矣!” 為了讓韓非子入秦,秦始皇甚至不惜特地發動一場對韓國的戰爭,最終令韓非子入秦為官。 但韓非子一心為韓,入秦之后所獻的計策都是弱秦存韓之策,被揭發之后下獄,然后被此刻就站在韓非子身邊的同門李斯毒死。 ··· 是的,荀子就是這么一位神奇的人。 明明本身是儒家的大能級別人物,卻偏偏教出了兩名震古爍今的法家巨頭。 也正是因為如此,甚至有一部分人并不承認荀子是儒家學者,而認為荀子是法家學者。 這主要是因為荀子這個人,在儒家的思想理論之中加入了許多法家的元素。 當然了,這其實也并不稀奇,因為思想的碰撞總是會擊發火花,然后大家就你學習我我學習你,最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用著名人物孔乙己同志的話稍微改變一下來說,那便是:“讀書人的事,能叫抄嗎?” 當然了,對于這些思想家來說,用抄這個字眼很明顯既不尊重也不合適,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才是比較適當的說法。 荀子講性惡論,對儒法兩家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也因此在稷下學宮之中受到了儒家諸多大能的猛烈抨擊,不得不離開稷下學宮前往楚國。 但荀子的做法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算是開創了儒法兩家合作的先例,后世西漢時期張湯和董仲舒玩的什么儒皮法骨,春秋決獄,應當便是受荀子的影響而來。 所以荀子這個人,聲望非常的高,在儒家之中有自己的一部分擁躉,在法家之中也有不少人對他很有好感,而且又出任過稷下學宮祭酒,相當于天下文壇盟主。 趙丹所要利用的,就是荀子這種非常特殊的聲望。 在后世,常常有人喜歡將儒家批得一無是處,仿佛儒家就是束縛了中華民族兩千年的毒瘤,沒有儒家中華民族早就已經一統全球一樣。 這是不對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