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黃河上-《九州旗》
第(3/3)頁
黃河河以上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億立方米,平時河面寬30~40米。
瑪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長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黃河流經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條件復雜。龍羊峽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的首部,龍羊峽以下受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控制,地殼扭曲,褶皺發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東西向的大山。黃河流經這些山谷或沿著較大斷裂發育,其水流方向多與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寬忽窄,出現川峽相間的河谷形態。有最長的峽谷拉加峽、最窄的野狐峽、比降最陡的龍羊峽。
下河沿至河口鎮河段:河道長990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7.4萬平方公里,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寬淺的平原型沖積河流。
本河段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SZS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里,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SZS至磴口,黃河穿行于烏蘭布和沙漠與EEDS臺地之間,河長88公里,比降2.9,河床縮窄,局部地段有礫石基巖出露,水面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于NMG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里,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水域,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ZZ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游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SX省,右岸是SX省,因之稱晉陜峽谷。
晉陜峽谷位于EEDS地臺向斜與山西地臺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谷谷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輸送泥沙9億噸,占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