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百五十八章 黃河上-《九州旗》


    第(2/3)頁

      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發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于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涌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QH省XHSLZ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達柏海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后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并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是黃河的“本源”。

    
  根據流域形成發育的地理、地質條件及水文情況,黃河干流河道可分為上、中、下游和11個河段。

      上游水域,河源至NMG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道長3471.6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積的53.8%。

      黃河上游瑪多縣多石峽以上稱河源區。河源當地稱瑪曲。“瑪”即瑪夏,藏語意為孔雀,“曲”是河,“瑪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窮山的瑪曲曲果日,山坡前泉群匯集成東、中、西三股泉流,東股最大,當地藏民稱它是瑪曲曲果,其地理位置為東經95°59′24″及北緯35°01′18″。三股泉流匯合后,串聯許多大小水泊,逐漸形成了一條6~9米寬的小河,東北流入約古宗列。

      穿行在約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稱約古宗列曲,它串聯大小水泊,蜿蜒東北行,穿過第一個峽谷——茫尕峽進入瑪涌。瑪涌即黃河灘,自茫尕峽出口至扎陵湖,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黃河灘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黃河流經星宿海,先后接納西北方向流來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來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繼續東行約20公里,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東行65公里流經黃河上游第一座縣城瑪多縣。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日土县| 定南县| 富平县| 陇西县| 无为县| 东丰县| 富民县| 浦东新区| 轮台县| 溆浦县| 苗栗县| 上思县| 太原市| 丰顺县| 安西县| 营口市| 龙门县| 四子王旗| 雷州市| 巩义市| 宜宾市| 宜兰县| 乡宁县| 庐江县| 淅川县| 贡觉县| 余庆县| 和静县| 甘孜| 饶河县| 全椒县| 湖北省| 滦平县| 大洼县| 鄂州市| 静安区| 大安市| 石家庄市| 隆林| 甘肃省|